本報訊日前,患感冒的王女士按醫囑到某藥店去買阿莫西林膠囊。可是店員一下子給她拿出來兩種包裝不同的“阿莫西林”,還介紹了幾種據說效果更好的藥。到底買哪種?王女士犯愁了。據悉,像王女士這樣的買藥者大有人在。專家建議,市民應適當學點“購藥經”。
醫改以后,人們開始更多地到藥店買藥。但是,一直習慣于在醫院醫生開方、藥房取藥模式的人對藥品這種特殊商品的采購普遍存在盲目性。日前,記者在采訪我市醫藥衛生界部分專家時,他們一致建議,市民應盡可能多地學習一點購藥常識,歸納起來主要有三條:到正規藥店買藥,選擇適合自己經濟能力的藥品,適當討價還價。
專家們認為,到正規藥店買藥是最重要的,且不可貪圖便宜到一些進貨渠道不規范的小店去購藥,以免花錢買假藥,危害健康。
其次,我國生產藥品的企業有很多,同一種藥常常有好幾家藥廠都生產。其中,部分藥廠通過了GMP制藥企業質量規范認證,因其質量管理水平較高,所產藥品零售價一般都高于非GMP企業生產的同一種藥,有的要高出約50%。專家認為,病人可根據自身經濟條件,選購藥效相同、價格適宜的藥品。
另外,目前我國有關部門只限定藥品最高零售價,而不規定最低價。許多藥店特別是民營藥店直接從廠家進貨,出售時價格比較靈活,只要不高于國家規定的最高零售價即可。因此,在購藥時特別是大量購買時可以嘗試與店家講講價。有些藥是有討價還價余地的。(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