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宋代的大政治家王安石,人們立刻就會聯想到他的“變法”,但他與“喜喜”字的關系,就鮮為人知了。
王安石是個文思敏捷,才華橫溢的人。作為一個文學家,他在文學史上給后人留下了許多杰出的詩文,他的軼事也不少。據說,到現代辦喜事時,人們總愛在門窗上粘貼的“喜喜”字,就是他引起的典故。
王安石20歲那年離家進京趕考。路過一個叫馬家鎮的地方,發現當地財主馬員外家門前掛一走馬燈,燈上寫著“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的對聯上聯,卻沒有下聯。王安石看后贊道:“好對!”這話被馬家家丁聽到,報告了馬員外,待員外出來時,王安石已經走遠了。
到京大考后,面試時主考官指著廳前的飛虎旗說:“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即刻想起了馬員外的走馬燈,便以:“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應對,考官贊嘆不已。
考后待批之時,王安石又回到了馬家鎮,并見到了馬員外,員外一見這年青英俊、神采奕奕的書生,便很高興,于是令人取來紙筆,讓他對下聯,他信手拈來考場上的對子應答:“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
于是,馬員外即將女兒許配給他。原來,門外的走馬燈,是馬小姐擇夫的對聯。
正當王安石與馬小姐拜堂之時,門外傳來了報喜聲:“王大人金榜題名,明早請赴瓊林宴。”這可真是喜上加喜了,于是,王安石乘著酒性,提筆寫下了個“喜喜”字,并題了:“巧對聯成雙喜歌,馬燈飛虎結絲羅。”的對聯貼在了大門兩旁。
從此,“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便成了結婚佳話,而“喜喜”又成為婚慶的標志,一直流傳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