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國內油價實現與國際市場接軌,汽油、柴油價格每個月都要進行調整。現在,油價已和“米價”、“菜價”一樣成為老百姓關注的焦點。
最近,國家又對油價接軌辦法做了進一步調整完善,將國內成品油價格單一與亞洲市場掛鉤改為與亞洲、歐洲和北美三地市場價格掛鉤。同時,設定了油價漲跌區間,并減少價格調整次數,保持國內油價的相對穩定。此外,還擴大了汽、柴油零售價格的浮動幅度。
在油價接軌剛剛一年多的今天,國家為何再次對接軌機制進行調整?這樣的調整能給老百姓帶來什么?
國家計委有關方面負責人對記者說,之所以進行調整,是因為現行接軌辦法在實際運行中出現一些問題:一是接軌辦法過于直接透明,給市場投機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不利于市場秩序的穩定。二是經常出現油價變化與市場供求相背離的現象,甚至出現逆調節。三是油價每月一調,波動過于頻繁、幅度過大,給企業、百姓用油帶來很多不確定性因素。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發展研究部戰略研究處處長呂建中說,油價與國際接軌是正確的方向,但此前的接軌辦法———根據新加坡成品油市場上月價格定出國內本月價格———太簡單,完全跟著別人亦步亦趨,變動頻繁,且不能準確反映國內供求關系,可以稱之為“硬接軌”。
呂建中認為,成品油直接影響千家萬戶,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應當保持適度穩定。從國際上看,考慮到消費者的接受能力,大多數都實行“軟接軌”,即在總體上與國際油價保持一致的情況下,在國際油價與國內油價之間建一個緩沖區,相當于修筑一道“防火墻”,使國內油價在真實反映國內供求關系的同時保持適度的穩定,即便有調整也是微調,老百姓沒有明顯感覺。
新的接軌辦法與原辦法相比是個很大的進步,它可以給老百姓帶來幾大好處:一是油價變動不會像以前那么頻繁了,波動幅度也沒有以前大了。國家計委的同志算了一筆帳,按照新辦法測算,去年7月至今15個月中,國內汽、柴油零售中準價只需調整4次(而按老辦法調了15次),同時成品油價格最高月與最低月差價從每噸1085元縮小至每噸700元左右。二是新辦法可以更全面反映國際油價變動趨勢,設定了成品油價格漲、降區間,與國內消費結構、供求關系也更為貼近,因為能更好地滿足國內企業和老百姓的用油需求。三是根據新辦法測算的調價額與老辦法確定的價格水平基本相當,也就是說,不會因改變接軌辦法增加用戶的負擔。
此間權威人士認為,完善后的石油價格接軌辦法,也只能作為向市場化邁進的過渡措施。隨著石油行業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市場競爭格局的形成,石油價格改革將進一步深化,最終實現由市場競爭形成價格。
新華社記者韓振軍趙承(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零時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