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出生于朝鮮咸境北道明川郡一個農民家庭的玄貴春,9歲時跟隨奶奶來到我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龍井市海蘭村落戶,19歲那年因家庭貧困,不得不中斷了在哈爾濱電力學院的學業,應征入伍走進部隊。
參軍后,玄貴春勤學苦練,積極工作,在黨和人民的培養下,從一名普通的朝鮮族戰士成長為中共黨員、解放軍師(廳)級干部和高級經濟師,他于1998年從總后退休,來到我市定居。
改革開放之后,許多韓國企業十分看好與之隔海相望的山東半島,尤其是自然和人力資源都比較優越的青島,大量韓資企業應運而生,急需一批精通朝鮮族語言文字、熟知朝鮮族文化傳統的人才“牽線搭橋”。作為一名身處改革開放新時代的少數民族老黨員、老干部,玄貴春感到自己有責任和能力,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盡一份力量,他和老伴趙英玉總是以一副古道熱腸,誠摯、耐心地為朝鮮族同胞和韓國客商排憂解難,提供無償的援助,他的“小家”也成為深受在青客商歡迎的“大家”。短短幾年間,玄貴春就為我市引來韓國資金4000多萬元人民幣,成為名副其實的中韓友好合作交流的“紐帶與橋梁”,他本人也先后被聘為我市中韓經濟發展協會副會長、市少數民族聯誼會副會長、青島保稅區管委會經濟顧問、山東省乳山市人民政府經濟顧問。
在做好招商引資工作的同時,玄貴春還積極開展對我省、我市少數民族經濟、教育、文化、科學等情況的調查研究,認真編寫了《山東省朝鮮族概況》,為省、市有關部門了解和做好朝鮮族工作提供了參考;為解決朝鮮族后代的教育問題,他跑前跑后,幫助組織籌建我市第一所民營性的朝鮮族小學;他結合自己的人生體會撰寫了《關于人生事業成敗問題》的專論,并通過某雜志分期連載,對成長或創業中的年輕人具有很好的啟發和參考價值。本報記者王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