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高儲蓄率的國家。據世界銀行統計,我國儲蓄率居于世界前列,與韓國不分上下,多年來,一直保持在30%以上,有的年份甚至高達40%。按說,如此高的儲蓄率,銀行本不應該為存款發愁,但隨著中國加入WTO,世界各大銀行紛紛搶灘國內金融市場,銀行之間對存款客戶的爭奪也日益劍拔弩張。
近日,某商業銀行公開招聘30名公司、個人業務客戶經理,條件如下:不限北京戶口;二、應聘后成為中高級客戶經理者,將享受支行行長、分行行長、甚至總行行長待遇。此項待遇,不僅意味著住房、汽車等生活條件大大改善,還有幾十萬、直至上百萬的高薪。同時,這些客戶經理能夠參加相應行長級別的行政會議,并有充分發言權。就是說,這些應聘者不僅有錢而且有勢,完全可以在金融圈內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何以這些客戶經理如此“牛”氣沖天,成為銀行業的新貴呢?這恐怕要從目前中資銀行的境況說起。
在商品經濟社會,貨幣也是商品,也需要在流動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就要求貨幣的持有者,能夠找到貨幣的使用者,銀行恰恰承擔了兩者間的中介作用。打個比方,銀行如同婚姻介紹所,在買主與賣主之間起到了牽線搭橋的作用。在市場經濟下,將客戶的存款轉換為貸款這一資產的轉換形式,不是靠借款人自身來完成的,而是借助于銀行這一機構實現的,作為中介的銀行發揮了規模經濟的效用,減少了市場道德風險,降低了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
就銀行的吸儲與放貸功能而言,傳統的金融理論認為:“存款對于商業銀行始終是最重要的。”因為存款作為商業銀行經營最基本的資金來源,由它構造了商業銀行資產中最主要的成分。銀行離不開存款,而存款又離不開儲戶,離開儲戶,銀行資金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盡管目前國內居民儲蓄總額已超過8萬億人民幣,但面對外資銀行咄咄逼人的態勢,國內金融市場投資渠道的多樣化,保險、證券、信托等機構對居民手中貨幣的瓜分與蠶食,中資銀行如何開發并穩定儲戶便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最近,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指出,“中國現在初步建立起由各類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組成的數量眾多、功能齊全的金融體系”,除傳統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外,已“陸續增設和重組了的股份制中小商業銀行已達120多家”。由此不難看出,中資銀行之間的儲戶競爭日趨白熱化。
按照市場規律,銀行對于客戶的吸引是依靠自身的利率、服務、實力與品牌,其中利率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關鍵因素。但由于目前國內資金價格沒有放開,對于存款和放貸利率實行國家計劃管制,加之中資銀行金融產品單一,服務鮮有特色,況且就國情而言,目前又不可能出現中資銀行的破產、倒閉,因此銀行取得存款的重要途徑,就要靠本領神通廣大的客戶經理,而掌握巨資的客戶經理也便成了人見人愛的“香餑餑”。
這些住著高檔房子、開著高級車子、拿著大把票子、享受行長位子的客戶經理究竟是如何將客戶手中的錢轉換為銀行存款的呢?
據業內人士透露,無非是兩種方法:一是靠父母、親友、同學手中掌握的權力,對有資金調度權力的人員施加影響,讓他們把資金存入指定銀行;二是靠“美酒、美色、美鈔”的邪門歪道。不難看出,客戶經理的高收入正是通過權錢交易的腐敗之風所攫取的;他們的暴富也正是建筑在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和對納稅人血汗的掠奪的基礎之上。
對此,我們不妨算一筆粗賬,看一看通過“聘用客戶經理”這種方式,到底有多少社會財富流進了個人的腰包。假設:一名客戶經理為A銀行拉來一筆1億元的存款。根據國家《商業銀行法》的規定,國內商業銀行貸款數額不得超過存款額的75%,若按75%的存貸比進行放貸,1億元存款可發放7500萬元貸款。以目前貸款利率5.85%計算,一年后A銀行利息收入為439萬元;扣除營業成本中的儲戶利息支出198萬元、營業稅35萬元、呆賬準備金75萬元、以及企業所得稅42萬元,A銀行當年純利潤為85萬元。根據美國麥肯錫公司的統計結果顯示,中國的商業銀行1億元存款,理論上的盈利數額與上述計算結果大致相當。以此推算,全國居民8.1萬億元的存款,當年國內中資銀行的盈利應為688.5億元人民幣,但據媒體披露,國內中資銀行每年盈利僅為300多億元。當然,不能由此推斷這少盈的388.5億元全都落入了個人兜中,但至少可以肯定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社會財富變成了少數人的財產。
事實也確實如此,從目前各商業銀行的實際運作看,銀行收入中除扣除正常的經營成本外,還必須支付客戶經理幾十萬、上百萬的年薪以及這些人的公關費用、車輛費用等。如此七扣八扣,銀行的盈利自然也就所剩無幾了。
“銀行客戶經理暴富”所暴露出的腐敗現象,反映了金融市場的不規范與資源配置的扭曲,以及相應法規和制度的不健全。這種利率的計劃管制制度,為一小部分人提供了“權力尋租”、“一夜暴富”的機會。對此,銀行業內人士憤慨地指出:“銀行客戶的暴富與前幾年價格雙軌制時某些人因為能搞到廉價物資而發財暴富的現象沒有本質區別。”
20世紀70年代末,曾經有一部引起社會轟動的電影《金環蝕》,它是根據日本著名作家石川達三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這部電影深刻地反映了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銀行業中官商相互勾結,爾虞我詐的“黑金政治”,揭露了二戰后日本社會諸多令人深思的問題。因此,它被稱為是“一部日本現代社會的百科全書”。這部電影的開始,石川達三一針見血地寫道:“周圍雖然閃耀著金色的光輝,但中央已漆黑一團正在腐爛。”
石川的警言令人深思,對于銀行業內“客戶經理暴富”的腐敗現象,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防止它“蝕”小而大,葬送我們的改革事業。
(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