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3月31日訊 目前,山東房地產開發中出現了一些很不正常的現象:高價商品房空置比例增大,面向普通工薪階層的經濟型住房有市無房,而且項目開工嚴重不足。據山東省建設廳房地產處的統計表明,截止到去年11月底,全省空置商品房面積已達424.3
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5.1%,其中住宅為28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4.4%,主要集中在濟南、青島、煙臺、威海等城市。而且,空置商品房的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么高比例的空置房會帶來怎樣的后果,我們不能斷言,但如果長期如此,風險樓市怎樣才能平穩著陸?《工人日報》就山東樓市采寫分析文章:
相比之下,專門面向中低收入家庭供應的經濟適用房則嚴重供應不足,出現了一半項目沒有開工的現象。據介紹,全省去年經濟適用房項目計劃為244個,施工面積為853萬平方米。但是,有一半的項目因為土地等相關政策落實問題居然沒有開工,而一些開工建設的項目也在銷售中走了樣,變成普通商品房對外銷售。
為此,山東國土資源部門今年將對存量土地閑置多、商品房空置率較高的地方,采取凍結供地的措施來進行調控,以矯正該省目前樓市已出現的“病態”。那么,山東樓市到底“病”在何處?“矯正”將給房地產市場帶來什么影響?
都是土地在“作祟”
山東經濟學院房地產研究所所長郭松海教授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住宅開發結構的不合理,高檔房、別墅偏多。市場調查顯示,目前4000元/平方米以上的高檔住宅和3000元~4000元/平方米住宅的供應量遠遠大于需求量,約有半數多空置。相反,3000元/平方米以下的住宅,尤其是2000元/平方米左右的低價住宅卻供不應求,無論位置如何,基本都沒有空置。
“表面上看高檔房多,低價房少,實際上根本的原因還是出自土地上。”一位房地產公司負責人說。由于目前土地來源渠道多,經營不規范,搶購土地、狂炒地皮的現象較為突出。他舉了一個例子,濟南二環東路周圍的土地,按照土地部門標定的地價,每畝約在60多萬元,可是幾經轉手,現在每畝已被炒到150多萬元,有的甚至達到每畝200萬元。這使得土地價格一路飆升,開發商本來要建普通住宅樓,結果一算成本、利潤,只得硬著頭皮上高檔房。此類現象在地產界非常普遍。
一般而言,在商品房開發中,土地開發成本約占住宅價格構成的30%左右。但事實上,因為土地市場上的一些不規范運作,有的單位輕而易舉圈了大批土地后,或者對外轉讓,或者以聯合開發的名義偷著賣地,結果導致土地價格攀升。據山東省統計局調查表明,目前一些商品房土地成本已普遍占到價格構成的40%,有的達到50%。
相關鏈接
專家認為,國土部門出臺“矯正”政策實際上是對住宅產品結構進行調整,對山東整個房地產市場的影響較大,直接后果就是將促進現有中高檔公寓空置房的消化,促使更多的開發商將眼光瞄準經濟型房屋,這對普通老百姓來講無疑是個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