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在2002年達到創紀錄的142.7億美元,一躍成為中國在東南亞的最大貿易伙伴,如果沒有非典型肺炎的干擾,今年有望更上一層樓。隨著各國采取有效的控制與防范措施,人們對非典的恐慌情緒已因疫情退卻而迅速淡化。在馬來西亞,工商界人士又開始討論“中國商機”,準備“重新出
發”。
自去年以來,記者多次參加過有關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為主題的研討會,主辦者有馬來西亞中國經濟貿易總商會、馬來西亞青年創業促進會、巴生中華總商會、《星洲日報》社、馬華公會以及一些從事咨詢業的公司。由于兩國政府方面積極推動,民間各類交流活動日益增多,馬中經貿關系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馬來西亞人開始相信中國已成為亞洲發展的龍頭,希望通過各層面的經貿合作,與中國一起“成長壯大”。
非典型肺炎爆發時,恐慌效應沿著電話線與因特網以“光速”傳播,對亞洲經貿活動的打擊程度超過了美伊戰爭,馬中兩國的人員交往幾乎陷于停頓。不過,商業活動的暫時停頓,并未中斷當地商界對“中國機遇”的關注。從目前的情形看,非典型肺炎的沖擊相當劇烈,但也短暫。與中國構建自貿區,與中國企業建立伙伴關系,加速產品、人員、信息、資金、技術的雙向流動,已經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市場需求”。
這種需求或許因為暫時的阻隔而有所加強。
今年4月,馬來西亞許多廠商因為疫情尚未控制,被迫放棄參加廣交會。這是中國主辦單位的損失,對未參加者而言,未嘗不是錯過了一次重要商機。在馬來西亞今年6月上旬主辦的中小型企業國際展上,中國企業也遺憾地缺了席。
其實,即使在非典恐慌鬧得最兇的時候,中馬間的經貿并未完全中斷,疫情也不是嚇退了所有的商旅。在馬來西亞經銷中國產品最具名望的海鷗集團董事經理陳凱希先生的看法是,危機往往與商機并存,“非典型肺炎對人類的傷害是毫無疑問的,防范工作必須做足,但是不能因為過度敏感,讓非典型肺炎恐慌亂了陣腳”。
這段時間,非典帶來的“火藥味”已經淡了許多,輿論的焦點又回到了原來的政治與社會課題。承辦第七屆世界華商大會的馬來西亞中華工商聯合會,現在正在加速推進大會的籌備工作,相關的新聞發布也越來越多。對此間商界而言,華商大會是一次絕好的商業機會,在非典肆虐之后尤其如此。
記者最近也碰到了不少經常往來于中馬之間的商界朋友。人杰顧問公司的董事經理陳鏌卉先生,不久前還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樣子,因為他的客戶多與中國有關,非典流行的時候,與客戶前往中國的計劃紛紛擱置,生意確實清淡了不少。上周,他前去中國駐馬大使館領事部辦簽證,去上海的行程似乎很急。巴生中華總商會中國經貿組主任劉金龍先生,在該商會取消廣交會的行程后,曾與旅行社方面商談要求退還團費,后來雙方達成了協議:暫不退款。因為秋天的廣交會即將來臨,這次不能再缺席了。
[ 張偉 ] 來源:[ 中華工商時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