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昨兩天,來自廣東、上海、江蘇、浙江、云南、廣西、重慶、青島等八省(市、區)的省長(市長、主席),與建設部、國土資源部領導會聚深圳,展開一場關于小康社會與城鎮化發展的高峰對話,話題涉及城鎮化發展中遇到的有關制度創新、資源整合、產業結構調整、“三農”、投融資、土地運營等一系列迫切而重要的問題
。
兩天來,10多位省部領導和專家學者思維激蕩,縱論城鎮化中的熱點問題,為處于激情與困惑中的城鎮化問題尋求解決方案。下面采擷一些精彩論點,以饗讀者。
開發區該整合提高了
張衛國(江蘇省副省長):開發區建設目前確實出現了過多過濫的現象,到了整合提高的時候了。我們蘇南開發區已經作出規定,開發區的建設要限定投資密度和產出效益,提高土地產出率。比如,1平方公里至少有20億美元的投入,產出要達到30億美元。目前經過整合,昆山的開發區已由原來的23個,整合為4個,數量減少了,但效益提高了。
“零地價”是引資下策
鄒玉川(原國家國土局局長、中國土地學會會長):現在有一種誤區,一談營造良好市場環境,首先想到的就是降低地價,一些城市把犧牲地價作為增強城市競爭力、吸引投資的砝碼,甚至不惜以犧牲農民的利益為代價,這樣不能長久。事實上,我國吸引國內外資金最多的沿海地區,也是地價高的地區。如浙江義烏是個縣級城市,既無特殊資源,也非交通樞紐,但最高地價可達每平方米6.9萬元,城區土地出讓平均價格達每平方米2萬元,依然供不應求,靠的是良好的產業結構和土地市場環境,這才是競爭力。
鼓勵農民進城打工是加快城鎮化的好辦法
周干峙(原建設部副部長、兩院院士):對城鎮化要有一個準確的理解,在城鎮化過程中,除了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外,還要看這些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沒有,生活方式改變了沒有。
城鎮化要有全民觀念,講數量,更要講質量。有兩種農民的狀況應該在城鎮化規劃發展中加以考慮:一種是市內農民,包括“城中村”和市內鄉村的農民;第二種是到城市打工的流動農民。這兩種農民與在家務農的不一樣,他們身處城市或離城市較近,是城鎮化最貼近轉化的部分,而且這部分人數目很大。
進城打工的農民,實際上是一種農民自發的城鎮化。這些人對城鎮化貢獻很大,應該保持和發揚這一特色,不僅要支持而且要積極促進,如健全機構管理引導,一定時間后,轉入正式戶口;一定條件下允許帶子女等。如果打工農民帶子女在城市受教育,十幾年長大就業后,這些人就從根本上城鎮化,這種進程是跳躍式的。
(記者 陳韓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