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四方區“中泰―――偉峰”等9個都市型工業園區(樓宇)同時揭牌。此舉標志著島城市區內一批閑置已久的工業廠房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分”―――都市型工業園區(樓宇)。據悉,四方區此次命名的工業園區坐落于五棉、金羊、一木等一批老企業廠區,共擁有廠房面積73萬平方米,已入駐企業20余家,
其中不乏投資過千萬元的企業。
與都市型工業園的命名相伴相生,另一些變化也在悄然發生:廠房變園區、國有變民營,原來的老企業變成了“房東”……
同時,記者在市北區采訪中也了解到,自該區出臺《關于加快都市型工業園區(樓宇)建設的意見》之后,已有在青島絲織廠、顯像管廠等廠區建設的中聯建業、海錦、新格等3個工業園相繼進入招商階段。其中,中聯建業都市型工業大樓出租率已達100%。
都市型工業園區(樓宇),終于揭開神秘的面紗向我們走來。
園區(樓宇)是都市型工業棲息的外殼,而都市工業有別于傳統工業,是指以大都市獨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現代物流、資金流等社會資源為依托,以產品設計、技術開發和加工制造為主體,以都市型工業園區(樓宇)為基本載體,能夠在市中心區域生存和發展并與城市和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有就業、有稅收、有環保、有形象的現代綠色工業。―――在布局范圍上,主要位于中心城區內;
―――在環境形象上,其建筑外觀一般具有良好的視覺效果,與其周圍的城市生態環境相協調;
―――在產業特點上,主要以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研究開發型、展覽銷售型和輕加工型為主;
―――在企業類型上,體現多種所有制、多元化投資,以中小企業為主體。
正是基于都市工業的特點,四方、市北在借鑒上海等地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將目光投向了市區內閑置已久且為數眾多的廠房。
據四方區委常委、副區長陳立新介紹,四方區內僅四流南路、杭州路以西,海泊河以北、李村河以南就有國有大中型企業100多家,占地在千畝以上,其中大多數企業由于產業結構調整及內部管理等多方面原因而處于舉步維艱的尷尬境地。
另一種資源也被“閑置”了,那就是彌足珍貴的人力資源。四方區原有十萬余產業大軍,他們素質高、技術硬,卻往往苦于沒有施展的舞臺。都市型工業園區(樓宇)的發展無疑將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而都市型工業園區也將成為創業小老板們適宜的“孵化器”。當有限的資金不足以買地蓋房時,基礎設施完備、交通便利的都市型工業園區將為小老板們提供創業的天地。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都市型工業園區(樓宇)承載著希望,在市區內亮麗登場。原本灰頭土臉的舊工廠、破廠房也將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
“一區一業,一業特強”,這是四方區在推進都市型工業園區(樓宇)建設中的目標之一。這一目標要求各個園區都要根據各自發展基礎、交通區位及現有企業特點,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努力形成自己的優勢行業或產品,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園區的競爭力。而昨天掛牌的9個園區已基本形成了獨特的定位,有的突出科技,有的突出化工建材,有的突出機械等等,為進一步形成產業聚集效應打下了基礎。
在園區發展過程中,四方制定了管理辦法和入駐企業的優惠政策,并組建了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同時,區政府、街道、國有企業還成立了聯合辦公室,為入駐企業提供各種服務。
都市型工業園區(樓宇)的創立,將極大地促進我市產業結構由傳統工業向都市型工業轉變,投資主體由政府為主轉向民間投資為主,企業管理也由政府辦企業、管企業向搭舞臺、創環境轉變,形成了國有企業得租金、城區街道得稅收、失業人員得就業、中小企業得發展、綜合環境得改善的多贏局面。
掀起了都市工業園區(樓宇)的蓋頭,我們期待看到都市型工業蓬勃發展的如花笑靨。
本報記者姜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