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2日電
(記者吳晶)從女媧補天到大禹治水,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炎黃子孫從未缺乏對英雄主義的摯愛。在21世紀的今天,這個因濃烈的個人主義色彩而被一度疏離的詞匯,正以平民化的方式重新走入中國社會的精神內核。
廣東中醫院護士長葉欣
2003年的中國,貫穿著波瀾壯闊的英雄故事:有鮮花,有掌聲,有悲鳴,有歡笑,激蕩社會的共鳴,點亮人們的心靈。
“如果有什么新藥要做試驗,有什么新的治療方法,就先在我身上試。作為醫生,我時刻準備著為事業獻身,愿以生命換取更多人的幸福。”這就是今年春天,在抗擊非典中以身殉職的武警北京總隊醫院主治醫師李曉紅留下的遺言。
人們在無數次的淚水涌出間,瞻仰著她笑顏如花的面龐,不禁感嘆:什么力量令這個平凡的女子在死神迫近時,如此從容淡定。
39歲的葉欣說:“這兒危險,我先來!”梁世奎犧牲時,身上還掛著聽診器;陳洪光的唯一遺言是把遺體獻給自己未竟的事業。聽,這些倒在抗擊非典第一線的白衣戰士的聲音匯成一股最強音,叩擊著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靈。
烈火鑄就英雄群像
在11月3日衡陽特大火災的搶救現場,消防戰士曾輝和張曉成被垮塌下來的預制板擊中頭部,相繼倒下。曾輝雖已停止呼吸,卻仍緊抱水槍。張曉成則在罹難一瞬,還奮力用自己的身體掩護戰友。
20位年輕的消防戰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成連無情的水火都望而卻步的銅墻鐵壁,捍衛了420名居民的生命。各地趕來送別的人們不約而同地寫下這樣的挽聯:英魂長存天地間。
新中國成立以來有8000多名普通民警為國捐軀。英雄主義,這個在安定祥和的當代中國略顯抽象的字眼,總在災難突襲的時候,找到活生生的范本;英雄的身影,總在人們最需要時出現,為尋求精神支點的人們留下思考和感激。
無論是《激情燃燒的歲月》中的石光榮,還是為民請愿的《宰相劉羅鍋》,或是勇于創業回報家鄉的《劉老根》,他們雖然沒有豪言壯語,卻在普通民眾中找到千萬個知音。
社會評論家黎繼德說:這些凡人化的舞臺角色,最近距離地再現了當代中國民眾接受和認可的英雄主義,使民意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中國人對奉獻社會與自我實現的思考也更趨理智和成熟:過去10年,上海共涌現了3000多名見義勇為的熱心群眾,其中18人英勇犧牲。而在互聯網構筑的虛擬世界中,越來越多的“道德英雄”以呼喚“反腐”、“反扒”、“救死扶傷”、“救助艾滋病人”等方式,重溫內心對高尚的渴望。
“航天英雄”楊利偉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這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對英雄主義的注解。而今,這種凝聚向上的力量跨越時空,在日漸富足的中國人的意志、品格和精神中得以提升和延伸。
苦練十載,獨上九宵。“航天英雄”
楊利偉第一次在太空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五星紅旗。在慶祝他凱旋歸來的喝彩聲中,中國社會對英雄主義的呼應表達得如此直接、熱切而又真實。
“我為偉大祖國感到驕傲”是他返回地面后發出的第一句肺腑之言。“一個大寫的人,心里永遠裝著祖國和人民。”則是網民對英雄的最高致敬。
金庸論劍淚灑華山
年屆80高齡的金庸一生塑造了無數血肉豐滿的英雄好漢,得到幾代人的追隨和認同。“愛祖國是與生俱來的,我到現在還保持著這樣一種熱烈的感情,可能不知不覺地滲透在小說中。”這或許就是一代文豪對英雄主義的最佳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