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GDP超12000億元
報告摘錄:初步核算和統計,2003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2370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5·6%、16·1%和11·9%。
代表委員評說(省人大代表、省經貿委主任李書紳):2002年,我省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552·06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今年GDP再次上臺階,說明我省的經濟運行質量有新的提高,發展后勁有新的增強,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去年,我省各級各部門始終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農業的基礎地位得以強化,工業運行質量提高。按照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十五”后三年全省“3646”的工業產品調整思路,全省狠抓重點技改項目的開工建設,目前在建投資過億元的技改項目351個,比前年同期增加241個。
同時,按照省政府《關于深化省屬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我們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重組步伐,提高了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前段時間公布的1588家大型工業企業中,我省有182家,居全國第一位。
(張思凱)
就業再就業增加105萬人
報告摘錄:2003年,我省城鎮就業再就業增加10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7%,首次實現就業增長大于失業增長。
代表委員評說(省人大代表、膠南市市長鄭衛星):就業是民生之本。擴大就業和再就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去年我省就業增長首次大于失業增長,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成就。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從群眾最關心、最需要的問題入手,誠心誠意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今年將再增城鎮就業9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對于下崗失業人員來說,這又是一個令人興奮的信息。膠南市今年將以統籌城鄉就業為目的,以開發就業崗位為重點,以企業用工需求為第一信號,整合市內外勞動力資源,創新促進就業機制,擴大對外開放,加大固定資產投入,以經濟增長千方百計創造就業崗位,確保全年新增就業崗位2·5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張思凱)
百萬農民大轉移
報告摘錄: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環境,今年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100萬人。
代表委員評說(省政協委員、省農業廳原副廳長鄭守龍):去年,全省共培訓農村勞動力200萬人次,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00萬人。到去年年底,全省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324萬人,占農村勞力總數的35·8%;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非農產業的占56·7%,其中工資性收入占35·8%。實踐證明,這是增加農民收入最現實、最有效的途徑。
今年,我省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繼續加快,將進一步完善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培訓政策、投資政策、土地政策和戶籍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搞好中介服務,促進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依法保護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2004年,齊魯大地將再次上演“百萬農民大轉移”。這是農民的福音。
(崔永剛)
建政務中心和便民窗口3200多個
報告摘錄:去年我省繼續推進政府工作提速,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全省建立政務中心和便民窗口3200多個。
代表委員評說(省人大代表、博興縣縣長丁愛軍):建設“陽光政府”,首先意味著公開。博興縣與全省一樣,早在2001年11月底就實行了政務公開,并于去年初建立了一站式服務大廳,實行首問責任制。今后,網上政府、電子政務等將是政務公開的內容之一。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公開,帶給百姓的是明白,帶給政府的是清白。建設“責任政府”,責任則意味著效能。當黨政機關的職能由直接管理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的時候,百姓對政府的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