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昔日市民意見很大的“垃圾山”、“垃圾場”現在基本變成了平整的綠地。李滄區在對常年積存的垃圾死角進行集中清除后,堅持“綠化一部分,硬化一部分,封堵一部分”的原則,對垃圾死角進行了徹底的治理,基本杜絕了臟亂差回潮的現象。這是李滄區建立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后的一個大變化。
李滄區地處城鄉結合部,加之大量外來務工人員的涌入,為城市管理增加了難題。針對這種現狀,李滄區在城市經營管理過程中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則,做到突擊整治和日常管理結合,重在日常管理;事后管理與源頭預防結合,重在源頭預防;過程管理與結果管理結合,重在結果管理,形成了富有活力的長效管理機制。
區城市管理部門在工作中積極探索新思路,把原來以后果導向為主的城市管理模式轉為以原因導向為主的城市管理模式。在積極完善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體系的同時,探索與規劃、環衛、交警等相關部門的有效合作機制,成立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組建城管協管員隊伍,將東部34平方公里納入城市管理,新設立城管7中隊。充分發揮城管110聯動指揮統一、反應迅速、執法力度大的優勢,及時查處露天燒烤、大排檔、違法戶外廣告、廢品收購點等各類違法行為。
李滄區不封閉小區多,居民不定時、隨手傾倒垃圾的現象較為嚴重,給環衛部門的工作帶來困難。針對這個問題,環衛部門由每天一次對市民的生活垃圾進行收集,改為早、中、晚三次進行收集處理,有效地解決了袋裝垃圾的暴露以及“二次垃圾”落地的問題。結合“文明走廊”創建工程,他們不斷深化“文明示范路”創建活動。通過制定高標準、嚴要求、細化量化的市政、綠化、環衛設施養護管理細則、道路保潔細則,狠抓落實,達到整治與管理相統一,全面提升道路周邊區域城市環境面貌和形象。
這個區還認真搞好新建綠化設施的后繼管理工作。在完成全區綠地普查建檔的基礎上,他們將出臺《全區公共綠地養護管理辦法》,引入市場機制,采取市場運作、誠實經營、加強行政監管等手段,全面加強對已建成綠地的養護管理工作。將李村河上游重慶路兩側,改造后的滄口公園、牛毛山山頭公園等投資大、影響大的大宗綠地作為其中的重點,引進競爭機制,分段分片招標,真正實現重點工程高標準建設與高水平管理相統一的預期目標。(姜慧麗王樹防王向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