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1月5日報道,1月4日,南京市的一名母親為證明兒子的清白,在寒風中含淚扒光了12歲兒子的衣服,讓金陵路某超市的工作人員搜她兒子身上有沒有贓物———一支8元錢的鋼筆。后來,在派出所的協調下,超市賠了小軍20元“精神損失費”并向他賠禮道歉。
這個孩子雖然最終證明了自己的清白,然而,這樣的“清白”,是以犧牲孩子的人格來換取的,相對于一個12歲孩子所受的驚嚇和屈辱來說,超市20元的“精神損失費”似乎是個諷刺。聯想到類似有辱人格的“自證清白”事件呈上升趨勢,我不禁想探討這樣一個新話題:當無端遭到懷疑的時候,我們到底該怎么證明自己的清白?
證明“清白”,大前提應該是決不要有損人格的“清白”。中國人對自己的清白格外重視,南京那位母親寧肯讓兒子受凍、受辱,也要當場驗明正身,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證明清白的手段。然而,這樣一種證明方式并不足取,因為相對于具體行為上的“清白”而言,一個人整體的人格更重要。
其實,證明“清白”,最好的解決途徑是由商家配備相應的監控和檢測儀器。法律上規定誰主張誰舉證,同樣道理,商家發現自己貨架的東西不見了,往往首先懷疑接觸過該商品的顧客,既然是懷疑,那么,你就有義務提供顧客偷竊的證據,否則,這種指責和誹謗沒有什么區別。作為消費者,應該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權利,勇于拒絕一切不合理的要求。
“清白”的證明借助監控和檢測儀器遠比搜身更準確,也更注重保護人權,現在所需要做的是,如何讓商家先“武裝”自己,而不是總是讓顧客脫衣服。劉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