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五個統籌”,到山東生態省建設的全面啟動;從全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到放權30個強縣、扶持30個弱縣政策的出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呼聲與舉措在過去的一年里高潮迭起。
“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1月8日,韓寓群省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到這些時,格外語重心長,也格外引人關注。
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當是題中應有之義。正如一首變奏曲,若各種音樂素材失衡,則奏不出優美的弦律,只有和諧的,才會是美的。
城與鄉
這是一個由鋼筋混凝土唱主旋律的歷史時期,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廠房車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現在齊魯大地上,隨便走進一座大中城市乃至許多小城鎮,人們都會為幾乎是突然冒出來的成片建筑、不斷延伸的寬闊道路而感到新奇。
工業化助推城市化,從1981年到2003年,我省的城市化水平從14·1%猛增至40·3%。各種生產要素在城市聚集,給城里人帶來滾滾財源,2003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為2·66:1。而城市經濟的發展速度遠高于農村經濟,城鄉差距在繼續拉大。
“經濟形勢越好,我們越要看到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因為平均數不是大多數,總量增長也不等于全面增長。”1月10日,參加“兩會”的省政協委員、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希玉向記者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也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去年,我省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全面停征鄉村公益金,87個縣(市、區)取消了農業特產稅,直接減輕農民負擔近10億元。同時著眼夯實發展基礎,圍繞“路、水、電、醫、學”,積極改善農村生活生產條件,其中新建農村公路2·7萬公里,1·2萬個村新通了柏油路,解決了89·1萬人口的飲水困難。今年,我省將全面停征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農業稅稅率也將降低1個百分點;投資68億元,完成農村公路改造3·5萬公里;加快農村飲水解困工程建設,年內全部解決歷史性缺水人口的飲水問題。
“用國內外‘老板’的錢干發展的大事、用財政的錢辦百姓的難事。”談起統籌城鄉發展,東營市委書記石軍代表常引用自己的這句“名言”。近3年來,東營市委、市政府每年為群眾辦10件實事,其中一半是直接為農民辦的;財政支農比例高達32%,比全國平均水平整整高出3倍。統籌出活力,2003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10元,同比增長10·8%,高于全省人均365元。而就在6年前,東營的這個指標還低于全省73元。
東與西
改革開放的春風催開物質文明之花,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經濟發展在全省一馬當先。據統計,2002年,東部青島、煙臺、威海、濰坊四市的24個縣市共完成GDP2612億元,占全省縣域GDP總量的44 .1%,縣均108·8億元,而西部德州、聊城、濱州、菏澤四市的31個縣市完成GDP1106·9億元,縣均只有35·7 億元,相當于14個百強縣平均數的1/4。
經濟發展需要梯次推進,部分條件好的縣市理應率先實現現代化。但差距拉得過大,不僅會影響全省現代化進程,也不利于東部先進地區擴大腹地,畢竟,在區域經濟逐步趨向融合的今天,沒有誰能獨言發展,合作、互補才是共贏之道。
“‘實施積極的非均衡發展戰略’,省長報告中這個新提法正說到我們心坎上!”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省人大代表、榮成市市長王學文這樣說,“東部率先發展,中部加速崛起、西部跨越式趕上,‘三駕馬車’你追我趕,又不一味追求齊頭并進式的均衡,全省加快發展的大陣勢就形成了。”
作為山東縣市第一強,榮成人非但不敢躺在成績簿上睡大覺,壓力反而越來越大。去年,榮成將自己的追趕目標定為在全國百強縣中排名第四的江蘇江陰,提出用10年時間分三步學趕江陰:第一步,到2005年在發展速度上追趕;第二步,到2008年在人均指標上追趕;第三步,到2012年在綜合實力上追趕。為此,這個市加大投入,蓄足后勁,去年僅固定資產投資就達109億元,同時,利用內外資也分別達到37·2億元和4·5億美元。
為推動東部強縣率先發展,我省出臺了對30個強縣的激勵政策,賦予其更大的發展自主權,鼓勵其“能快則快"。對30個經濟欠發達縣則重點扶持,并由省直部門和東部強縣對口幫扶,促其盡快步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這是一次大的發展機遇,但要抓住它,就必須處理好‘輸血’與‘造血’的關系。”省人大代表、鄄城縣縣長任仲義說。
其實,作為2002年全省綜合經濟實力第一弱,鄄城縣早就憋著一股勁,去年固定資產投資達12·8億元,比上年多了10億元,當年工業增加值增長38·4%,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4·2%,安排就業超年初制定的計劃7·21倍。眼下,境內僅有的兩條國道中,一條已經省里批準進行改造,跨越黃河的大橋有望盡快修建。屆時,被黃河阻隔偏居一隅的鄄城將擺脫“交通末梢”的境地,為跨越追趕筑起“跑道”。
放眼全省,“突破菏澤”的戰役即將打響,半島城市群和制造業基地建設如火如荼,中部地區奮勇趕超,加快發展的激情烘熱了全省每一寸土地。
近與遠
片面追逐經濟增長而犧牲環境,農產品因為被污染而屢屢出口受阻;因資源過度開采而致經濟后勁不足,對于自然與綠色的渴望成為現代人的夢想……為似乎伸手可及的近期利益,許多人一度忽略了長遠利益。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2004年政府工作要點中,把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提到一個新高度。省政協委員、山東經濟學院副院長王乃靜教授認為,這表明山東的領導決策層開始考量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即“綠色GDP”。它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在追求GDP增長的同時,會考慮到由此付出的環境代價,不再以犧牲環境換取短期的“經濟效益”。
從目前情況看,我省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首當其沖的是要建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為特征的循環經濟模式。有代表委員建議,可以從三個層面發展循環經濟:一是在企業層面實現循環經濟的小循環,企業在生產中,必須優先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實行清潔生產審核,使單位產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達到國家乃至國際先進水平。二是在區域層面上實現循環經濟的中循環,比如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將園區內一個工廠生產的副產品作為另一個工廠的投入或原材料,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等手段,最終實現園區內污染的“零排放”。三是在社會層面實行循環經濟的大循環,建立城市生活垃圾、特種廢舊物資和城市中水回收利用系統,提高社會再生資源的利用率;公布環境相關技術目錄和投資指南,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
山東海化集團,已率先全面實現了企業“小循環”。在其廠區,沒有傳統化工生產所帶來的污染,藍天、碧水、綠地相映生輝。省人大代表、海化集團董事長肖慶周介紹,海化制堿每年產生800多萬噸蒸氨廢清液、廢渣,制鹽每年剩余100多萬噸苦鹵。如此多的廢棄物,如果直接排海,近海勢必成為一片“白灘”,海洋生物將蕩然無存。為了“吃掉”這些廢棄物,集團按照生態工業的要求,把上一種產品及其廢棄物作為下一個產品的原料,整個過程除還在研究開發的廢渣外基本沒有廢物排出,并創造了世界制堿史上蒸氨廢清液不排海的先例。
實現“近”與“遠”的協調發展,提高認識和自覺性固然重要,硬手段也必不可少。采訪法律界政協委員時,他們提出,首先要通過立法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二是用重懲措施治理破壞環境的做法。在新加坡,隨地吐口痰,最高要付出500新元(約合2300元人民幣)的“代價”,誰還敢?
(王 爽 齊淮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