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的龐大客流量令白云山不勝重負。
廣州人引以為傲的白云山從上世紀60年代發展至今游客負荷一路高漲,專家擔心2010以后的白云山風景區喪失老大地位。農工黨廣東省委針對此近日作出了一份《關于廣州白云山風景區建設應明確以生態森林公園定位的建議》,擬在今年省政協九屆二次會議上提交。
人流負荷已達到極限
農工民主黨廣東省委員會調研發現,白云山從“冷”———“暖”———“熱”———“高燒”的快速變化,就是一部廣州市城市發展、經濟發展及環境變遷的編年史。上世紀60~70年代白云山是一座森林,除了山頂公園和明珠樓少數幾個景點,山中可見貓頭鷹、野豬爪痕、黃瓊便溺、白鷴鳴;1997年人流劇增,公園逐漸呈“城市公園”或“城市綜合公園”,“野趣”特色越來越淡,人工味(包括植物造景和建筑形式)裝飾味大有蓋壓大自然風貌的趨勢,人對自然系統的干擾顯而易見,山對人的負荷達到了極限。白云山對游客的吸引力頗大,比如休閑、康樂、體育文化等,但此類項目再不能任其蔓延,這些絕對不是白云山科學合理、物盡其用的定位。
按這樣“進化”的速度,2005年后白云山將是何種面目?農工民主黨廣東省委員擔憂,2010年后廣州市民看到的白云山景區只不過是數百個市政公園中平凡的一個,她所具有的特色將喪失殆盡。
白云山生態關系全城
白云山體作為深嵌入城區的惟一或最成規模的“生物基因庫”、生物種群、群落的核心平臺,時時通過無數條生態走廊輻射入市區的各個綠島,極為重要地主導或維持著整個地區日益脆弱的生態平衡系統的運作,使這些孤懸于城區特別是老城區的“生命孤島”暫時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孤島”內的生物基因仍可得到必要和僅有的補充、交替和更新。一旦這種系統的演替運作被停頓、退化或破壞,則很可能“花城”不花、“綠城”不綠,久而久之從理論上講離“死城”也不遠,新一輪的環境惡性循環將開始。
建議一
定位森林公園保住野趣
為此,農工民主廣東黨省委建議,應加倍努力保護白云山這一生態種群落的基地平臺,珍惜城區最大最有效的這一葉“市肺”。應亮出白云山生態森林公園這一定位,盡快成立一個市一級的白云山森林公園建設的專家委員會(或小組),以便及時給予科學、合理地指導,確保執行機構排除自身功利目的的短期行為,確保白云山建設比廣州市的快速發展超前一步進行。
白云山的名稱冠以“森林”二字為宜,以此直截了當、畫龍點睛,使之最大限度拉開與其普通公園的距離及特點,而“風景區”則較為空泛。整個公園的規劃和設計要強調一個“野”字作靈魂,樹立鮮明而獨一無二的白云山品牌形象,即上白云山,就是為尋白云山“幽”、“奧”、“深”的野趣。
建議二
投資同類公園分散客流
市政府有關部門對廣大市民追求健身康體、天然野趣的熱情要有足夠的認識,進一步加大對其它可能分流白云山休閑的人流的公園的支持力度,如帽峰山公園等一批生態型公園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是當務之急。充分發揮白云山作為一個理想生態平臺的教育作用。在山上適當地點建立生態觀察站,向廣大游客特別是各級學校、少年宮及社區的青少年開放。
在白云山多年人工招鳥活動的基礎上加以大力的充實提高。觀察站提供觀察設備,加掛鳥類知識的掛圖及說明給觀察者辯識,并提示在不同的季節可以觀察到的鳥類。節假日請動物學家在現場回答游客的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