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南京2月7日電
春節后的頭幾個工作日,江蘇省人民醫院親子鑒定中心就接待了近二十例要求做親子鑒定的家庭,這幾乎是往年兩個月的工作量。鑒定中心7名工作人員即使加班加點,仍然忙不過來。這尷尬的“紅火”讓工作人員感到非常驚訝。
富翁和農民居多
據鑒定中心負責人蘇恩本博士介紹,親子鑒定中心2001年5月成立后,至今已經做了三百多例鑒定。開始因為和司法部門聯合,并不對外開放,所以一年只有幾十例。
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向社會開放后,來做鑒定的人就明顯增多(當時雙親和子女三方必須全部到場),而推出更為先進的單親鑒定以后(只需帶上身份證和戶口本就可以了),人數更是激增,基本上每個星期就有十幾例,一個月的鑒定數量幾乎達到了以前一年的數量,全國各地的都有,以江蘇和安徽等地為主。
據了解,有85%的鑒定者最后都確信孩子是自己親生的。做親子鑒定者從普通的農民、工薪階層、高級知識分子到富翁都有,其中以富翁和農民比較多。
折射信任危機
蘇恩本分析發現,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信任危機。比如一些人包養“二奶”生下的孩子,因為涉及將來的財產繼承問題,所以希望做個親子鑒定看看到底是不是自己親生的。而農民比較多,是因為丈夫常年在外面打工,回來后發現妻子的行為有所改變,而且有人對孩子越看越不像自己的,不得已只能通過做親子鑒定來解決自己的疑慮。
這是把“雙刃劍”
一些心理專家分析認為,目前社會中婚姻狀況的不穩定、婚外性行為的增加和非婚生子情況的頻繁出現,才造成了親子鑒定如此備受關注。實際上,這也反映出社會傳統倫理道德的危機。人們對鑒定的結果的關注,更多的是對配偶“清白”的關注。而親子鑒定的結果,盡管可以證明孩子與父母是否存在血緣關系,但卻不能由此斷定一個人的忠貞。
這些問題,絕不是一次親子鑒定所能承載的,而根本的解決之道,只能依賴于社會、輿論和道德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