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濟南各大媒體都相繼報道了濟南房價暴漲的消息,記者就此事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盡管濟南樓盤價格全面攀升,節節上漲,但市場銷路卻分外好,甚至有的樓盤還出現了搶購現象。那么,持續上揚的房價到底是虛高,還是市場需求所致?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山東普利房產是濟南著名的開發企業,累計開發面積已上百萬平方米。但是從去年開始,濟南人就很少再聽到該公司的“聲音”,因為在濟南批不下來開發項目,該公司不得不轉戰淄博等二級地市另辟市場。用該公司一位上層人士的話來講,他們濟南的三個項目均遭判“無期徒刑”,土地手續辦不了,項目不能開工,只好遠走他鄉。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了土地,開發商就無米下鍋。像普利公司一樣,從去年年初全國范圍掀起的土地清查整頓工作,使得濟南不少開發商感受到了陣痛。濟南市政府早在2002年底就凍結了所有開發用地的轉讓審批手續,并在去年上半年展開“雙清”行動,接著又出臺政策要求全面停止協議出讓土地,一律實行掛牌拍賣。如此一來,濟南可供開發的土地數量減少,直接導致新開樓盤減少。
土地供應少了,價格自然會提高,房價也跟著水漲船高。“一般來說,土地成本占到房地產開發成本的30%比較合理,而現在有的已經占到了50%左右,羊毛出在羊身上,而最終埋單的還是消費者。”業內一人士尖銳地指出。
除了土地方面的因素外,建材漲價也是房價飛漲的一個因素。據濟南舜華園建設發展公司工程部的一位經理介紹,拿鋼材來講,去年年初市場價格為2800元/噸,后漲到了3000元/噸,到年底則漲到了4000元/噸左右。
房屋供應量減少,建筑成本加大,而市場需求量則在增加。隨著住房升級換代,改善型和投資型市民相繼加入購房大軍,去年隨著經十路建設工程的拆遷以及部分舊城改造項目上馬,居民的安置用房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經十路拆遷中曾出現過2100多戶居民無房安置的情況,急得該工程指揮部在全市范圍內緊急搜集安置房源。
排除上述客觀因素,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那就是一些開發商從中哄抬房價。不少開發商眼瞅著市場上房子供不應求,購房者心切,就在銷售上故意采取一些策略,本該打折的不予打折,本該出售的房屋故意滯留下來;有的干脆不賣期房,只賣現房,從客觀上抬高了房價。
作者:郝愛萍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