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前景
《光明日報》發表文章指出,未來十幾年中,中國的經濟還將會在7%—8%的速度間增長,2020年時,按不變價格計算,
G DP總量將達到38萬億,人均 G
DP將達到26000元。中國未來經濟增長潛力和前景在于:首先,中國目前人均 G
DP的水平還很低,增長的人均基數還較小。從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的經驗來看,基數小,增長快,基數大,增長慢,這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其次,中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內容還是物質消費的滿足,因此,物質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和建設,將強勁推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再次,中國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工資成本目前為一些工業化國家的1/50—1/30,即使2020年實現較為富裕的小康社會,工資成本也還為這些工業化國家的1/20—1/15。而且隨著教育的發展,適齡青年高等學校入學率在2020年將達到35%左右,中國將會成為人力資本規模最大的國家。勞動力便宜的成本比較優勢和人力資本的增加,將成為國民經濟的強有力推動因素。第四,從農村社會和農業向城市社會和非農業的結構轉型及其帶來的人口遷移,形成的勞動力得以利用。中國到2020年如果城市化水平每年提升1%,累計將有21000萬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由此帶來的城市和交通建設,城市人口增加和消費增加等等,也是一個強勁的經濟增長推動因素。第五,到2020年,中國人口規模將達14.5億以上,其中城市人口將達到9億左右,以不變價計算,2020年時,消費總規模將達23.5萬億人民幣,投資性購買規模達到14.4萬億元。中國因人口眾多,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幾乎任何產業都有可觀的市場需求規模,這對產業的投資和發展創造了規模化的市場條件,中國產業在世界市場波動時,國內有足夠的需求回旋余地。第六,成長著的巨大的中國市場,勞動力資源豐富和工資成本便宜的比較優勢,穩定的國內政治和社會環境,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投資最安全和最有收益前景的地區,而外國資本大量進入也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有力推動因素。第七,從東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的經驗來看,結構轉型在城市化水平35%—55%,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階段,仍然是高速增長階段。而中國內地未來結構轉型特征和人均
G
DP水平變動,正是處于這樣一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因此,對中國內地未來經濟的高速增長持否定和懷疑態度是沒有道理的。
建立“企業主導型”科技發展機制
《光明日報》發表文章指出,在20世紀科技發展史上,曾經有過“政府主導型”與“企業主導型”兩種不同發展機制或戰略性制度,前者是以前蘇聯、中國等為代表,后者則是以美國、日本、德國等為代表。實踐結果證明,“企業主導型”科技發展機制具有可持續性,故中國中長期科技發展應著眼于建立“企業主導型”機制。中國科技進步機制由“政府主導型”轉為“企業主導型”,需要深化政府財政與企業、科技等體制的配套改革。其要點包括:(1)大力推進企業制度改革。(2)區分政府與企業在科技領域的分工。(3)科研經費的負擔和配置使用,要由以政府為主轉為以企業為主。(4)制定和實施科學配套的科技政策和財政政策。(5)改進政府財政科技支出方式,優化科技支出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