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長期存在的南北差距與東西差異,既是城市發展的明顯特征,又是城市發展的遺留問題。因此,縮小南北差距,協調城市發展,就成為歷屆政府城市發展戰略必須重點考慮的實際問題。
雖然東西差距是在東部開發后才日趨明顯的,但隨著青島挺進西海岸戰略的實施,東西差距縮小已納入戰略調整之中。相比之下,歷史悠久、反差明顯的南北差距卻一直處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青島市地處膠東半島,其形成與發展自然得利于南部的膠州灣,因此膠州灣有青島的“母親灣”之稱。青島由漁村發展而來的歷史和西方列強侵占時的沿海建設,都決定了市區南部的領先發展。改革開放20多年來,南北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拉大了。
一、縮小南北差距的思路與戰略探討
1、樹立全局意識,擺正帶動關系在縮小南北差距的戰略選擇中,由“中心帶動論”發展而來的“中心遷移論”尤其值得探討。雖然政府東遷成功帶動了東部的發展,但政府遷移的首要條件是由政府自身發展和城市中心調整需要決定的。即由中心遷移決定了帶動發展。反之為了帶動局部發展而遷移全局中心的做法,必然得不償失。事實上,即使政府機構可以不計成本地隨意搬遷,但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尤其是交通中心卻不是隨意可以搬遷的。
2、發揮各自優勢,縮小南北差距
南北差距的縮小與改善,也不能用模仿或重建南部優勢的途徑來解決。如主張北部發展風光旅游來縮小南北差距的思路,顯然極不現實。南北差距縮小是不同區域優勢與功能互補的結果,而決非功能的趨同和環境的相近。
3、不等外部資源,依靠自身發展
長期以來,“南北差距”的概念主要反映了地理環境與市容市貌的差異,并由此產生了南北有等級之分的傳統觀念,形成了只能靠政府,即“外部干預”來尋求平衡發展的“等、靠、要”意識。事實上,“南北差距”的形成與存在,源于南部的率先發展與北部潛在優勢的開發不足。因此,如能確立用“優勢發揮”來改變南北差距的戰略思路,就為縮小南北差距找到了寶貴的內部資源與動力,變被動的等、靠、要為積極主動的自身發展。
4、變消極為積極,化政策為市場
南北差距的存在,既有消極的一面成為發展的障礙;也有積極的一面成為發展的動力。消極來自于靠政府投入的外力思想,積極來自于“窮則思變”的發展意識。當前,解決問題的建議與思路,不能總以增加財政支出和優惠政策為條件,否則只能畫餅充饑,難有效果。因此,縮小南北差距不能靠政府關照,以減緩南部發展速度的辦法來“加快”北部發展。要揚長避短,靠發揮北部區位優勢,利用規范的市場運作等長效機制,創造高于南部的發展速度,來達到縮小南北差距的發展效果。
二、加快北部發展縮小南北差距的幾點建議
1、確立優勢,突出重點,加快北部發展
我市北部地區既有人口密集適宜商貿的市場優勢,也有地域廣闊適宜開發的資源優勢。根據這些優勢和特點,在保護好文物古跡的同時,發揮已有的工業品牌帶動作用,利用民間資本和招商引資,重點發展商貿經濟、電子軟件、電子制造、生物工程、機械加工、倉儲物流和房地產業等,建設廣場綠地、改善居住環境,利用南北和東西快速路,實現“半小時經濟圈”等,就能在不久的將來從經濟實力和生活環境上拉近與南部的距離、縮小南北差距。
2、發展北部高教事業,全面提升經濟與文化地位
高等教育和旅游業都是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事業或產業。高等教育還是科教興國、科教興市的基礎與先導,立足時代、把握未來的核心與關鍵,更是青島積聚人才、發展名牌城市特色的前提與保障。從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看,青島與上海、大連和西安相比差距很大,這也為我市高等教育事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一方面是我市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嚴重不足,一方面是社會儲備資本的巨額閑置。因此,高教是有巨大社會消費需求支持的可持續發展事業,并有明顯的產業帶動作用。現階段高等院校每增加1萬人,按每年學習及生活費1萬—3萬元/人計,即可為教育和周邊地區帶來1.3億元的消費收入,連續四年即可增加10億—30億元。所以,及早在我市北部規劃建設大規模、高水準的高教新區,這是全方位提升北部經濟與文化地位、縮小南北差距最直接與明顯的發展途徑。
3、立足民營經濟,用經濟實力改變南北差距
面對這種南北差距,我市已提出學習與趕超的口號。以溫州為代表的“浙商”發展足跡,對于我們“跳出環境看發展”很有借鑒作用。溫州市人均資源列全國倒數第三,但人均
G
DP卻高居全國之首。溫州人的富有不是來自于環境資源,而是來自于不起眼的小商品生意和產業化生產。現在溫州人已游離出1000億民間資本在全國尋找商機,前段時間“溫州購房團”來青考察投資置業的豪氣,就足以讓我市“南部發達地區”感受到不小的震撼和實在的差距。
不難想象,只要我市北部地區功能定位合理,不過分考慮環境資源的不足,充分發揮地區商貿和人氣優勢,立足民營經濟,汲取“即墨路小商品市場”的發展經驗,借助科技街、電腦城和未來啤酒街等商貿發展優勢,充實加工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厚積薄發再造一個“北部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