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城鄉的貧富差距,已經引發了某種程度的社會危機。而城鄉在教育上的差距,只能使這一危機在未來進一步加劇。在鄉村落實義務教育,讓更多的窮孩子上大學,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界的當務之急。
目前農村教育,有兩個迫切的問題:第一,大量農村孩子失學,喪失了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第二,即使一些出色、幸運的農村孩子完成了義務教育,也會因面對高昂的高等教育費用而卻步。目前大學中農村學生的比例不斷下降,學生的背景越來越單一。從長遠看,這不僅傷害了農村的孩子,也傷害了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使大學生認識社會的眼界越來越狹窄。
為使這兩個問題同時得到緩解,國家應該建立“義工獎學金”,鼓勵貧困的大學生去偏遠地區義務教兩年書,然后用獎學金支持他們完成學業。這樣,窮困地區有了更多的師資,上不起大學的孩子能夠支付教育費用,高等教育的質量也將大大提高。
這樣的制度,已經在國外實行多年,效果顯著。美國的大學,常常設有社區服務的獎學金,鼓勵本校學生利用假期在貧民窟內的學校從事義務教育。這次總統大選,民主黨候選人提出,要鼓勵想進大學的窮困學生在社區服務一段時間,然后政府給他們獎學金來完成學業。
其實,在有這樣的獎學金之前,美國的年輕人早已“打義工”成風。現在大部分在貧民窟學校“打工”的大學生,還是一分錢不拿。美國社會的運轉立足于社區自治、社區互助。從社會到大學,都認同“打義工”的價值。
30年來,哈佛大學一直在錄取通知書中明確鼓勵學生“打義工”。耶魯大學每年有20到40位被錄取的新生推遲學業,先服務于社會。真正有社會經驗的學生,見多識廣,進了大學會更加成熟,成才率也比較高。所以,“打義工”已經成了教育的一部分。
目前一半以上的美國大學生在“打義工”。中國的大學生很快就要達到300萬。如果有一半以上的大學生義務教窮困的孩子讀書,我們義務教育的師資問題就會緩解多了。可惜,就當下的情形而言,讓大學生做義工可能還無法推行。但是,在制度上對于服務社會的品德有所鼓勵,無疑會催生健康的價值觀念。
我們天天講教育改革,又有這么多精英、海龜出來現身說法,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就不應對在國外行之有效的“義工獎學金”視而不見。這本身就是對我們高等教育的一個判決:我們的精英,是在所謂“天之驕子”的狹小天地里受的大學教育。我們的海龜,出去后也很少有社區服務的經驗。這些人坐在一起討論大學改革,自然滿腦子“終身軌”、博士課程,無法理解高等教育的社會使命。這些人“統治”了大學,當然不懂得“打義工”的價值,不會制定鼓勵“打義工”的錄取標準。我們就是這樣用狹隘的教育培養出來狹隘思想,為中國大學提供狹隘的發展方向。因此,應當鼓勵大學生通過“打義工”來見識社會、理解社會,擺脫目前這一代無聊的知識精英的影響,成為真正的社會領袖。
(薛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