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3月24日電(“新華視點”記者鄧華寧)高校培養的尖端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日益受到企業青睞。加強校企間人才流動的博士后工作站制度近年在我國蓬勃開展。然而,記者近期到揚子石化、熊貓電子、金城集團等大企業的博士后工作站采訪時卻未見一名博士后。南京斯威特、泰州春蘭最紅火時都有10多名博士
后,現在也僅剩下寥寥三兩個,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出現空殼化。
博士后進企業“水土不服”
江蘇高校眾多、人才密集,每年有1000多名博士生畢業,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其中有近30%做博士后。南京某高校博士后流動站負責人張永春介紹,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后流動站一年接收博士后上百名,從這三所高校的流動站去企業工作站的博士后不足10%,而這些人在企業呆夠兩年后,又紛紛倒流回學校。江蘇有63家企業設立博士后工作站,總數居全國第一,這些企業對博士后招不到也留不住。他說,高校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方式與企業科技創新圍繞生產需求產生的矛盾造成這種局面。
博士后從小學到博士畢業接受的教育都側重理論知識,通常具有較深的理論功底,寫論文“輕車熟路”。高校還為博士后發表論文提供了良好的氛圍:校園里思想活躍,可以跟蹤最前沿的理論;學校有導師和圖書館,自由安排的時間充裕。博士后進了高校收入也不低。張永春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南京市的工科高校一般要求一名博士后在流動站兩年期間發表5篇論文,其中,三篇上核心刊物、兩篇要收錄進論文“檢索”中。發表論文有高額回報,如果論文在《科學》(science)或《自然》(nature)等核心雜志上發表,一篇可得到學校5萬元獎金,論文進了“檢索”可得3萬元,即便在學校認可的檔次較低的其它雜志上發表論文,也能拿到數千乃至上萬元獎金,此外還有工資。博士后留校“有論文,見效益,評教授,評博導,名利雙收”。而企業為博士后設定的項目圍繞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解決生產工藝需求這三個方面。博士剛畢業時普遍對生產流程不了解,動手能力弱。去企業要履行合同,風險大、壓力大,是“下下策”。
“金字招牌”成擺設
博士后重在培養,記者采訪中發現,許多企業老總要博士后馬上解決企業技術上的大問題,要求他們“利用有效時間為企業做出最需要的結果”,當達不到這種效果后,便失去了興趣。
東南大學副教授達飛鵬1997年進入南京某大型摩托車企業的博士后工作站,2001年出站留校。他說,國內企業長期走跟蹤型技術路線,研發能力弱。企業的資金往往用于生產和營銷等能夠快速見效的部門,而對投入大、風險大、產出慢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工作不夠重視。達飛鵬到這家企業搞的項目是摩托車外殼快速成型技術,這項技術一旦開發成功能夠將摩托車外殼生產周期縮短一半,為企業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但開展研究需要7萬至10萬美金購買先進軟件,是否能很快出成果還說不準。“當時企業審批起來很猶豫,老總對技術創新的認識決定了博士后工作站是否能真正起到作用,老總不感興趣,底下再怎么說也沒用”。最終,帶著“到企業就是為了做出一個東西來”這個想法的達飛鵬未能如愿。快速成型技術由于缺資金一直搞搞停停,至今也未完成。
更有甚者是有的企業用博士后來撐門面。民營高科技企業斯威特集團長期從事博士后工作站管理的陳萬才說,美國的博士后工作站體制是高校和企業間自發形成的,但也限定在新材料、生物工程、電子信息等幾個領域。江蘇一家企業生產的產品是經過簡單加工的豆奶,原本引進碩士就足夠了,可這家企業也申請設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江蘇泰州一家企業的老板開始申請建站時非常熱情,四次上北京匯報情況,當博士后工作站批下來后,企業也不急著招人了,“金字招牌”一掛,從此沒了動靜。
企業也有企業的苦。一位民企老總告訴記者,“起初創辦博士后工作站也抱著培養使用的目的。可發現不少博士后論文寫得好,實際行不通,他們又不愿做小事,只好當擺設。”
“平行線”何時對接
一家企業的“形象工程”是小事,政府的“形象工程”會給眾多企業埋下隱患。一位長期從事博士后工作的政府官員說,近年來企業博士后工作站數量增長的速度之快和政府服務工作的滯后形成鮮明對比。某些政府部門審批前不對企業進行起碼的培訓,放松資質要求,審批后聽其自便。博士后工作站出現授牌時熱熱鬧鬧,掛牌后冷冷清清的怪現象。
熊貓電子人力資源部丁峰說,熊貓集團博士后工作站從申報到審批,跑了國家、省、市三級人事部門,用了一年多。引進了博士后,戶口要落在南京,需向省里申請,到市里審批,輾轉幾個部門,時間又耗去不少。跨省招人更麻煩,落實人選后還必須與南京市的高校中有相關專業的流動站合作,為外來博士后找到本地博導。更讓企業感到無助的是,熊貓電子博士后工作站掛牌后,主管部門幾乎從來不和企業聯系。
校企溝通難也讓企業頭疼。人事部1997年文件中表述“設立博士后流動站與工作站的目的是架設企業與高校之間聯系的橋梁,……企業每招收一名博士后都要在高校流動站找到其相應的導師,建立聯系后,能夠依托高校的科研力量為企業服務。”但多家企業向記者表示,博士后工作站已建了好幾年,高校的門依然敲不開。高校里的博導沒時間管企業的事,企業又很難找到既懂業務又夠資格的人選與博導溝通。丁峰說,有的高校還借博士后工作站向企業“敲竹杠”──高校向企業收取的博士后培養費一般在四五萬元左右,一所學校竟開價20萬元。政府、企業、學校三者原本應該為推進博士后工作站建設一齊努力,現在卻像三條“平行線”,各為各的利益,沒有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