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楊子榮的養子楊克武向《林海雪原》的制片方發出律師函,要求該劇的制作公司向楊子榮家鄉人民賠禮道歉,并向其親屬賠償精神損失費,否則,將以“侵犯楊子榮名譽權”為由起訴電視劇《林海雪原》。
是什么讓向來很低調的英雄養子以如此高姿態站出來?隱藏在事件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這無疑會讓正在熱播的《林海雪原》更受關注,這種結果又是不是他們所愿意看到的呢?
原來,楊子榮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在看到該劇后,對劇中所闡述的楊子榮形象表示極其不滿,他們認為劇中的情節和真正英雄的經歷不符,在他們心目中那位引以自豪的赤膽忠心、智勇雙全的偵察英雄楊子榮在此劇中卻完全變了“味”,這是在丑化楊子榮的形象和命運。


楊子榮的家里/楊子榮生活過的房子/楊家保留的楊子榮唯一一張遺照


楊子榮養子楊克武/楊子榮嫂子
為了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記者飛赴楊子榮的家鄉山東牟平進行了深度采訪。
各方反應
父老鄉親——這是在撰改歷史
電視劇《林海雪原》播出后,楊子榮的家鄉人幾乎全都看過了,結果當然是讓他們大失所望。記者在牟平先后采訪了十余位楊子榮的家鄉人,他們表示,自從這里出了楊子榮這個大英雄后,他們都以他為豪,凡是有關楊子榮的任何消息,基本上家鄉所有的人都會關注,當地的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有關楊子榮的歷史。看到劇本被改成了這樣子,當然是極不愿意。當地一家電影公司的王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提及此事時說,劇中80%的劇情和歷史中的楊子榮有著不同之處,“我們這里的學生從小就學習楊子榮的英雄事跡,可是看完后卻不知道該相信書本上的楊子榮,還是該相信電視上的楊子榮,這不是給學生一種誤導嗎?尤其是楊子榮因為什么犧牲的?犧牲在哪里?這些最基本的東西都是編造的,這不就是在篡改歷史嗎?就算是拍電視劇、添加內容,也應該遵循歷史事件的框架來描述,可是此劇完全更改了歷史背景及真實故事。”
楊克武——這是在扭曲英雄形象
現年58歲的楊克武本是楊子榮的大侄子,后來楊子榮的妻子許萬亮于1951去世的時候,因為他們沒有孩子,楊子榮三個侄子中的老大,便過繼給了楊子榮。也就是說楊克武是楊子榮的養子(最親的人)。楊克武告訴記者,當他懷著激動的心情看過該劇后,大動肝火,他認為劇中完全扭曲了楊子榮及其部隊的形象,“這個部隊看起來簡直就像個土匪窩一樣,電視里面的楊子榮不但有了情人槐花,他手下的那些戰士更是連座山雕都不如,座山雕還不哼下流小曲哪。這是在宣傳英雄事跡,怎么給人的感覺是在丑化他們一樣,我覺得這讓我受到了傷害。”
生前戰友——電視上不是我的戰友
張仁財是牟平區上潘格莊人,今年已經79歲了,當年他和楊子榮是一個排的戰友。他對電視劇《林海雪原》也很不滿意:“楊子榮是一個遵守軍隊紀律的人,他沒有流氓習氣,行軍中都是主動給老百姓挑水、掃地”。電視劇上有一個鏡頭,說在小白鴿教蘇聯戰士滑雪的時候,有個蘇聯戰士無意推了小白鴿的屁股,楊子榮看到了很生氣,在雪地上埋下竹簽,報復蘇聯戰士,張仁財說:“這不可能,楊子榮是戰士,不是流氓,這樣的流氓手法他使不出來。這個《林海雪原》離楊子榮太遠了,根本沒法看。
律師——這是一起名譽訴訟官司
僅僅因為電視劇歪曲了親人的形象而起訴該劇,這是一場什么樣的官司?楊克武能贏嗎?為楊克武擔當辯護律師的王毅告訴記者,這是一起名譽訴訟官司,之所以愿意義務為楊克武提供法律援助,也是因為他接受不了電視劇歪曲了歷史人物的緣故。
王毅表示,電視劇《林海雪原》在拍攝時,應該征求一下楊子榮親屬的意見,在征得親人的允許后才能進行拍攝。而其制作方在沒有征得任何建議的情形下,隨意在劇中更改楊子榮的形象以及所經歷的歷史,這就等于侵犯了當事人的名譽。此案有一些難度,因為盡管楊克武自稱是楊子榮的養子,但只有得到法律的認可后,他才具備法律資格,對“侵犯楊子榮名譽權”的電視劇《林海雪原》進行起訴。“只有走法律途徑,如果現在健在的老人能夠出面作證,現在的村委會開具證明,證明楊克武是楊子榮養子的身份后,訴訟才有成功的把握。”
記者了解到,王毅律師已把律師函發給了電視劇制作公司,如果近日制作公司沒有回應,那楊克武將以“侵犯楊子榮名譽權”為由正式起訴電視劇《林海雪原》。
制片方——好的藝術作品該添加一些成分
對于楊克武指出的新版電視劇《林海雪原》中“侵犯楊子榮名譽”一事,該劇制片方萬科影視公司也做出了回應。昨天中午,負責該劇宣傳的林小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電視劇《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形象可能會使其親屬產生一種誤解,但是此劇的整個劇情是改編自小說《林海雪原》的,電視中的藝術作品肯定要比原著中有所改變,“當初在拍《林海雪原》的時候,我們就把電視劇定位在一個復雜的歷史背景下,一支驍勇善戰的小分隊與在東北山林盤踞多年的數股土匪斗志斗勇的故事,要表現一個好的藝術作品,當然要添加一些成分。”
楊小姐表示,制作公司已經知道楊克武要起訴的事情,但還未接到律師函,如果接到的話將由公司的律師去和楊克武溝通,然后再給大家一個明確的答復。據林小姐介紹,由于該劇涉及到軍人題材,該劇的劇本是通過軍委宣傳部審過的,并且該劇還是總政話劇團共同合作的,此劇的執政單位是總政話劇團,如果楊克武要起訴的話,制作公司和總政話劇團還要進行協商。
歷史真相
楊子榮是因為什么犧牲的——電視劇中所說的楊子榮是因為救初戀情人槐花的兒子而犧牲的,而歷史上的楊子榮是于1947年2月23日在海林縣北部梨樹溝山里追殲殘匪戰斗中犧牲。當時是楊子榮在山溝里發現一戶獵人的小木屋里藏有剿匪,便帶領手下前去剿匪,可是由于身上帶的槍被凍住了,在緊急關頭打不出子彈而被剿匪擊中才英勇犧牲的。
楊子榮是有老婆的人——電視劇中的楊子榮有了一個初戀情人槐花,后來這個槐花成為了土匪“老北風”的老婆,楊子榮這個剿匪英雄也不得不掉入了“情天恨海”。而現實中楊子榮在參軍的兩年前(1943年)就同臨村的村民許萬亮結婚了,在1944年他們有了一個女兒,但不幸女兒在出生6個月后夭折了。盡管楊子榮在當兵后再也沒有回來,音信全無。但是許萬亮一直在等他,直到1952年病故。
楊子榮的養子——1947年楊子榮犧牲后,其妻子憂斯成疾,也在1952年去世了。按照當地老輩的說法,要是沒人“抓土”,是不能進入老家墳地埋葬的。于是楊子榮的媽媽就做主把楊克武過繼給了楊子榮許萬亮夫婦,那時楊克武只有7歲,是以兒子的身份批麻戴孝,安葬了他的嬸子。雖然楊子榮的遺體葬在犧牲地黑龍江海林市了,但他們夫婦卻是以合葬的方式進行立碑的。
深入楊子榮鮮為人知的故事
每位英雄都有一段不平常的經歷,以前書中所看到的都是有關楊子榮的在戰斗中的英雄事跡。此次,記者有幸通過楊克武老人家的口中了解到了有關楊子榮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膽量——三次闖關東
楊子榮從小就十分聰明,讀過幾年書。過人的膽量在很小時就已表現出來,因為生活所迫,很小的時候就和爺爺、奶奶一起闖關東,他先后三次去過東北,對那里的民俗風情、地理環境都非常了解。他在選擇當兵這條路,前往東北之前,只和村里的一位鄰居打過招呼,楊子榮告訴他,這次去就不知道什么時候回來了,如果家里有什么事情的話,就讓這位鄰居去東北找他,并囑咐鄰居如果過了沈陽已北的城市打聽他的下落就不要再提他的原名(楊宗貴),提楊子榮就行了。
冤枉——軍人變土匪
楊子榮初當兵的頭幾年,家鄉地方還把他的親人當成軍屬對待。自一天村里一位從東北回來的人向村子里的人宣布了一件大事,就是楊子榮在東北根本就不是當兵的,而是土匪。僅此一句話,讓楊家含上了不明之冤。一夜間從軍屬的名稱轉為土匪家屬了,楊子榮的妻子許萬亮在去世之前,還拿著丈夫曾經送給她的梳子念叨著她不相信楊子榮會當土匪。
澄清——英雄魂歸故里
楊子榮犧牲后,他所在的部隊在全國找楊子榮的家鄉。因為是“土匪家屬”的身份,楊家也沒有想到這個偵察排長就是自己的親人。當時寫《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提供了一條線索——楊子榮家里有一個老母親,養著一頭小黑驢,門口有一課大槐樹。而那年代,找人不靠報紙,而是發傳單。這樣找一個人就如大海撈針,1969年楊子榮曾經所在的部隊派了調查組來村子里調查拿出楊子榮的照片時,村民才傻了眼。調查組在楊子榮家看到,果然直徑有3米的大槐樹就在門口!楊子榮的的故居這才確定,楊家也就摘掉了“土匪家屬”的帽子。(青年時報特派記者張海穎發自山東牟平)
反思 拿什么來拯救“紅色熒屏”
英雄原型引發爭議
眼下,“紅色熱潮”席卷熒屏,根據英雄人物故事改編的影視劇大吸觀眾眼球。新版《烈火金鋼》在中國教育臺播出,《紅色娘子軍》更是將被拍成偶像電視劇。對于改編紅色經典究竟應該是什么立場?這是一個大問題。而觀眾在看英雄題材的影視劇后,多少都會提出異議,這部劇表達的是什么?是讓我們記住英雄的英勇事跡,還是讓我們應該記住他的情感故事?這也是一個大問題。
記者在針對英雄人物改編成影視劇一事采訪許多觀眾時,大部分人都認為最希望的還是能夠在熒屏上在看到一個真實的英雄及事跡,是一個真實的東西,熒屏上的英雄不應該失去英雄的本色,尤其是在離那些英雄歷史越來越遠的年代,更應該讓學生們去了解。
拍英雄事跡不應該脫離了歷史的框架。如果哪位制片人突然靈感大發,要拍英雄劇,就比如拍那家喻戶曉的英雄董存瑞挺身炸碉堡一事,如果為了更把英雄人物朔造的更加情感話,是不是就心血來潮,改成了董存瑞在參加戰斗時,是為了救某一女同志或是情人的兒子才挺身而出炸碉堡的?這當然是一句戲言,但如果歷史劇可以改來改去,這也未嘗不可能。
一位老藝術家指出,“言情”本身無可非議,也確實撐著影視作品的大半個天空,可是為了多點收視率、多吸引點年輕觀眾,就在“再現經典”這事上狂下“言情”這劑猛藥就錯了。經典是一代或幾代人心中的情結,經典是典型故事和典型人物凝結而成的一個時代的固定印記,以為無中生有的情感添加、自以為是的肢解人物就能打破經典人物“高、大、全”的臉譜,殊不知這又是戴上了一個時下流行的“愛情”臉譜,既討不了年輕觀眾的好,又讓經典也面目全非。拍英雄的歷史劇是好事,仰慕英雄的人很多,光是憑英雄兩個字就可以吸引許多觀眾,但不要為了更造經典而去“添油加醋”,這樣只能更加弄巧成拙。(青年時報記者張海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