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顯露出的轉機
春節期間,利客來商貿股份有限公司在萊西市李權莊鎮開設的超市生意非常紅火。常年在地里忙碌的農民李同富多次到這個超市采購年貨。他高興地說:“現在俺們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和城里人一樣的購物方式了。”
春耕播種之
前,李同富又忙里偷閑,來到利客來李權莊超市購物,他說,與往年相比,今年開春以來,俺們農民的消費水平有所提高。
李同富的話在市財辦日前“盤點”今年以來我市農村市場時得到了印證:
其一,1至2月我市農村市場共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0.69億元,同比增長9.47%,城鄉市場零售額增幅差距由上年的5.5個百分點,縮小到5.3個百分點,縮小了0.2個百分點。
其二,1至2月城陽、黃島、嶗山、膠州、即墨、平度、膠南、萊西等區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平均增幅達到13.2%,僅比同期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幅低0.43個百分點,去年兩者間的差距為4.3個百分點。
不一而足的數據表明,今年以來,我市消費品市場呈現出近幾年來少有的城鄉市場同步增長的景象,這意味著農村市場出現了新的轉機。
農村市場啟動的背后
農村市場出現轉機,意義非同尋常。長期以來,我市經濟面臨農村市場低迷的困擾:農村消費增速較慢與城市消費增速較快,形成了反差明顯的“一冷一熱”現象,集中了三分之二消費人口的農村市場啟動緩慢,導致擴大內需的拉動效應難以真正顯現。
從一定程度上講,今年以來,我市農村市場開始升溫,是意料之中的事。用農民李同富的話說,這與去年打下的好底子有關。
這種說法不無道理。農村市場增長的背后是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購買力的增強。據統計,去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30元,比上年增長8%,超額完成年初增長目標。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1973元,同比增長8.4%;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2319元,增長6.1%;人均財產性純收入150元,增長15.9%;人均轉移性純收入88元,同比增長45.9%。
農村形勢好轉,直接體現在農村消費上。眼下,農村出現了一些新的消費亮點。比如,居住條件、家電產品、手機及醫療保健用品等已成為農民消費支出增長的主力。抽樣調查顯示,農民購買手機、電冰箱、熱水器、洗衣機、電腦、影碟機、微波爐、彩電比去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關鍵在于農民增收
必須清醒地看到,要從根本上啟動農村市場,還需要做許多事情,最重要的要解決農民增收問題。
盡管去年農民收入增長有所加快,超額完成年初增長目標,但這是恢復性的特征。在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水平還未見質的飛躍的情況下,這種增收的基礎還是脆弱的。
事實上,我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擴大的問題依然存在。去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075元,比上年增長15.5%,高于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7.5個百分點,表明雖然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是一個逐漸拉大趨勢,提高我市農民收入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有關專家指出,農民收入水平較低,將會導致農村市場擴張乏力,造成農民有效需求不足,使農村市場難以全面啟動,并進而影響到整個經濟鏈條的健康運行。
為了讓農民兄弟的錢包盡快鼓起來,市委、市政府在新的一年里,已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城鄉統籌發展,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并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列其要者有:
加大對農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完善農村稅費改革,降低農業稅稅率,有條件的地方年內取消農業稅征收。把對糧食流通環節的間接補貼改為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管理,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全面實行涉農稅收、價格、收費公示制度。依法治理“三亂”現象,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對于這些“利好”消息,廣大農民無不感到欣慰。“今年俺的收入一定會比去年有所提高,”李同富說:“有了錢,買起東西來心情也好。”
李同富的信心,充分說明了農民增收對啟動消費需求有著立竿見影的影響。春天孕育著希望,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今年農村市場不迎來沉甸甸的豐收。本報記者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