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選舉史上,華裔作為該國一大族群,卻有著與其所占人口比例很不相稱的表現。2004年又逢美國大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里率先以開辦中文競選網站的方式募集華裔選票。在此天時之下,華裔能否把握機會,改寫自己大族群小政群的歷史?
2004美國華裔選民選舉生態調查
國際先驅導報駐波士頓特約記者楊一帆報道 波士頓的華人社區在美國不算最大,但聚集了許多“老美國淘金迷”。
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來臨之際,記者在波士頓的中餐館吃飯,經常能夠聽到對于選舉的爭論,你驢我象,常常面紅耳赤。最精彩的一次莫過于兩個餐館老板的賭飯,讓店里的食客大跌眼鏡。而那些剛到美國的中國留學生面對熱鬧的選舉造勢,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等我拿了綠卡……”
來自福建的陳老板從祖父開始就在美國生活,一家人生活分布的州已經超出了美國許多財團控制的州數,他說自己比美國人還了解美國:“不能選布什,共和黨的政策太保守。”當記者問道陳老板共和黨和民主黨有什么區別的時候,這位20多年來一直在灶臺忙碌的美國新一代華裔居然能夠掰著手指說出個子丑寅卯來,頗讓記者有些出乎意料。
華裔偏愛克里
3月15日,美國歷史上第一份針對總統選舉的華裔社區民意調查報告出爐。這份由新加州傳媒(NewCaliforniaMedia)與舊金山市華裔選民教育委員會合力贊助、美國知名民意調查專家班迪森受委托進行的全美性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如果總統大選于現在舉行的話,在受訪的登記華裔選民中,支持民主黨籍候選人克里的人數遠遠超過支持競選連任的總統布什。兩人的支持率分別為48%和12%。華裔選民教育委員會行政主任李志威透露說,這種結果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因為一般情況下,華裔選民均傾向支持競選連任的候選人,但這次民調結果卻背道而馳。
由于與美國近期不同新聞媒體和單位公布的同類民意調查結果出入較大,比如,3月10日至3月14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和《紐約時報》合作進行的民調結果顯示,布什得到的支持率是46%,克里是38%;3月18日至3月19日《新聞周刊》進行的民調結果顯示,布什的支持率為45%,克里的支持率為43%……
所以,這份華裔民意調查一出爐,就遇到了布什陣營的質疑。美國共和黨全國委員會華裔財務委員劉幸誠3月23日公開表示懷疑該調查的樣本能否正確反映華人社區的立場。
華裔民調的負責人馬上進行了回應。班迪森強調,這次調查于3月9日至15日間以電話訪問形式,在全美37個州抽樣訪問600名華裔,完全符合民調抽樣調查的規定。其實,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受訪華裔支持克里者居多。
此間中立分析人士指出,不管調查結果公正性是否存在問題,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以美國人習慣的方式糾纏華裔政治立場,這才是其值得關注的真正價值所在。
至于為何克里這么有人緣,多數華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因為相比共和黨,民主黨的政治對外不推行軍事霸權;對內支持稅收和社會福利的全國性調節,這對于多數家產仍然不殷實的華裔來說,較有說服力。民調負責人李志威甚至指出,有部分支持克里的受訪者對克里的認識非常有限,有些甚至連誰是克里也不知道,但仍然表態支持他。原因是他們不滿現任總統布什,所以選擇布什的挑戰者。
邊緣群體的聲音并不邊緣
華裔立場在美國無關緊要的局面正在發生著變化:2004年選戰未起,克里就已搬出他的中國小外甥女助選,并授權開辦美國歷史上首個中文競選網站。
其實,早在1992年克林頓與老布什的較量中,老布什就曾委派美國白宮公共聯絡事務副助理鄺朝賢訪問紐約,轉達總統對華裔的重視。而克林頓也不甘示弱地親自到加州圣迭戈市華人聚居區訪問,并出席華埠餐會,承諾當選后扶助華人企業。同時,從1991年開始,紐約州最高法院下令紐約市選舉局,在華人眾多的投票站,必須印備英、漢雙語投票表格、雙語候選人資料,并有英、漢雙語人員協助選民投票。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隨著第三四代華裔的成熟,美國華裔社會的參政熱情通過各種渠道有所體現,在選舉這條路上也越走越寬。尤其是從1988年美國總統選舉開始,華裔參政參選掀起一個小高潮。發展到今天已經有所收獲:據不完全統計,活躍在美國政壇上的華裔人士有國會議員、副部長、市長、副市長以及8位州議員、3位聯邦法官、3位高等法院法官,另外還有一批廳、局長和市議員。在軍界還有6名華人將軍。使得華裔在美國政壇的份量越來越重。
用“仁義禮智信”體現華裔聲音
記者4年前剛到美國時,看到美國媒體在評論一次中國的民意調查時曾經說,在北京有65%的受調查人群表示他們對政治十分關心,美國人不是政治動物,中國人才是政治動物。可是長期以來,美國華裔對政治的參與度比較低,往往與政治保持距離。波士頓大學的學者彼得·羅格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這是三種原因造成的:一是美國華裔沒有從經濟上感覺到參政的必要性,據他了解,目前仍然約有35%的華人沒有接受過中學教育,有23%的華人仍從事粗、重、臟、工資低的工作;二是華裔不熟悉西方政治的游戲規則;三則他們還在心理上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美國的政治和他們關系不大。
彼得·羅格也承認,作為一個移民國家,華裔的發展對美國非常重要。特別是“9·11”之后,在美國經濟一片蕭瑟的情景中,少數族裔小商業企業一直有不錯的表現。但是僅僅滿足于經濟方面一枝獨秀,顯然在一個政治與經濟聯系十分緊密的國家是遠遠不夠的。彼得·羅格認為,華裔在美國發展經濟需要“政治大傘”的保護。紐約華人律師吳異軍也表示,華人一直以來只看重經濟力量,不在意政治力量,不僅華人利益受到損害時缺乏有力的支持,新一代華裔也因此缺乏歸屬感。
與其他族裔的選舉特點有所不同的是,華人在美國的選舉中,仍然延續了東方的文化傳統。記者曾經在波士頓的街頭,看到支持克里的選民手持“仁義禮智信”的橫幅,他們把東方文化的傳統加入到美國的選舉政治中,為自己的候選人找到中國文化的合法性基礎。
波士頓一家洗衣公司的董老板就曾經認為布什在伊戰中撒謊,就是陷美國于“不仁不義”的地步。當他把這個概念解釋給自己的白人“選友們”聽時,后者卻愕然摸不著頭腦。最后大家只好舉起大拇指一致認可克里才找到共同語言——回過身去,選友嘀咕到底董老板是什么意思;董老板卻覺得美國人沒文化真是對牛彈琴。
缺乏美國選民的職業素質
固然漠視政治的情況依然存在,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美國選舉的無知是目前造成華裔參選程度低的更大障礙。
“我們不知道自己屬于哪個黨哪個派的,因此也不知道自己的錢受哪個黨的保護。”董老板就表示,他每次都參加選舉活動,但是各種黨派候選人募捐的宴會上卻很少看到華裔。“不是我們沒錢,是華裔不知道該怎么支持自己的候選人,也不知道該怎樣加入進去。”
對此,美國百人會會長陳李婉若有一段精辟的看法。她認為,要促成美國華人普遍參政,必須要有一次思想上的、內心中的革命。“我們必須革掉把自己當外國人的心理;我們必須革掉在美國做客的心理,必須肯定自己在法律上是百分之百的美國人,應理所當然地享受美國政治上的權利,我們必須革掉怕當美國公民的心理;我們必須革掉政治不關自己事的心理;我們必須革掉不肯花時間去投票的心理,要經過這一場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自我革命,才能認真地去討論進軍美國政治的嚴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