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  連日來,本報讀者熱線2860085被舉報身邊“臟亂差”的讀者打爆。在近千個舉報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家庭裝修、各類施工結束后未能及時清理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伴生著生活垃圾,幾乎成了一條鐵律。建筑垃圾是怎樣形成的?如此多的建筑垃圾死角誰來清理?如何規范處理建筑垃圾?成為很多讀者關心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以給這些問題求得一個“解”。    隨意傾倒誰來管?
   在登州路22號院內,一堆裝修垃圾上兩個破碎的坐便器頗引人注目,再看看堆在一起的瓷瓦墻皮,就知道這是一個不太自覺的居民因家庭裝修而傾倒的垃圾。這堆垃圾就堆在1單元的樓梯口,居民上下樓受影響。住在院內的趙先生告訴記者,這堆垃圾在這里已經好長時間了,可能還會繼續存在很長時間。這會成為這棟居民樓的一樁“沉案”,無人知曉誰倒了垃圾,無人追究垃圾傾倒者,更沒有人愿意出力將垃圾運走。畢竟這是一堆難以清理的建筑垃圾。人們只能在走過這堆垃圾時,對垃圾的傾倒者咒罵一番。
   這種情況在島城許許多多的居民區里、居民區外存在著。人們深惡痛絕,卻無可奈何。在大連路和東西快速路交界路口處,數十個白色編織袋疊起來,像防御敵人進攻的工事。這些袋裝物不是別的,是一堆裝修垃圾。傾倒垃圾的主已經是很有“良心”了,還想著把墻皮、磚頭、鋸末等物用袋子裝起來,并煞有介事地碼起來。這些袋子等誰來運呢?施工“爛攤子”誰來清
   在丹東路小學門口,有一堆施工廢料沒及時清理形成的垃圾,有電視機大小的石塊,有混凝土塊,還有水泥磚塊,堆在學校門口,儼然一座“巨石陣”。旁邊橋下還有一堆水泥和沙子,看來是施工過程中沒來得及用,最終留在了工地上。
   “爛尾工程”可以說是比比皆是。撫順支路一個建筑工地,因為中途資金不到位停工,之后便一直沒人過問,留下了建筑垃圾像小山一樣,附近居民有的在這里傾倒生活垃圾,使得此處更加骯臟不堪。
   在15中車站旁邊,記者看到了一間拆了一半,已經沒有屋頂的小房子,里面滿是生活垃圾。臺北路1號的鞏女士也向記者反映,附近半拉子工程造成的臭水坑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無窮的禍患。
   這些垃圾場都是有主的,但有主也并不意味著能夠解決問題。有些施工隊在工程完工后已轉戰他處或解散,而大量只能靠專業化作業機械來清理的垃圾,能夠指望誰來清呢?有關部門對這種狀況的管理盡到了責任了嗎?建筑垃圾會“長大”
   建筑垃圾會長,這不是神話。目前市民舉報的垃圾山,絕大多數是建筑垃圾長期無人清,引來生活垃圾堆積形成的。
   在海安路附近海邊,記者看到許多的“半截子”工程和臨時搭建的違法建筑,這些建筑物的周圍到處散落著廢棄的石料、用過的鋼筋等建筑材料,而且每處建筑的旁邊必然有堆積成山的生活垃圾。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一處停工的工地里,居然還有附近的農民正在放羊,遠遠看去,與前方的“碧海”景色極其不協調。堆積在上的生活垃圾畢竟不是建筑垃圾,因天氣升溫等原因,這些垃圾山臭氣熏天,令人作嘔。就是在海安路附近的一處垃圾堆旁,盤旋著各種早早結束休眠期的蒼蠅,在這樣的季節里,著實令人吃驚。記者幾次想上前拍照,都被這群“轟炸機”給趕了回來。誰給“老大難”破題
   建筑垃圾問題應該怎樣解決?記者首先與市園林環衛辦公室環衛處一姓林的處長取得聯系。這位負責人坦率地說,這些垃圾沒有去處,因為從原則上講,環衛部門只負責清理垃圾箱、垃圾桶等容器內的垃圾,容器外的完全可以不管。而事實是隨著家庭裝修的日益頻繁,每天都會有大量的建筑垃圾產生,這些垃圾一般都隨意堆放,環衛部門根本無力對這些垃圾及時清理。雖然每天環衛部門的工人都要做大量額外的工作,其中包括清理一部分建筑垃圾。但面對大量涌現的建筑垃圾,環衛部門有些力不從心。(彭為鋒董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