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記者隨市政府考察團赴蘇州、寧波兩地考察。一路之上,走訪政府、深入企業,感受到的是兩座城市只爭朝夕的發展氛圍,洶涌澎湃的發展活力,魅力四射的發展思路和經驗。作為記者此行
所見、所聞、所感的記錄,本報將分別推出來自蘇州和寧波的報道,以期對廣大讀者有所啟發。
在青島眼中,蘇州就像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
兩座城市間“過從甚密”的交往,使青島對這座城市相當熟悉。但是,每一次置身其間,蘇州飛速發展的現實,卻又總是匯成一股嶄新的“陌生感”:工業園區內大項目的紛至沓來,經濟指標令人瞠目的快捷刷新……而當我們穿越這座城市飛速變幻的諸多表象去探尋它的“驅動內核”時,服務,不斷創新、為經濟發展提供日益優質的服務這一主題,就越來越鮮明地浮現出來。
政府的職能就是服務
在蘇州2002年正式啟用的“行政服務中心”,人們可以很直觀地感受到服務之于這座城市的意義。這個匯聚了蘇州41個部門(單位)、610項審批與服務事項的行政“權力中心”,頗具意味地用“服務中心”命名,連工作時間也都換上了“服務時間”的稱謂。
當然,改變的并不僅僅是外在的稱謂。從中傳遞出的,其實是“服務”在這座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中所扮演的舉足輕重的角色。
蘇州認為,在這個區域之間、城市之間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城市之間拼的與其說是政策優勢和資源優勢,倒不如說是支持經濟發展的服務環境。因為,人才、資本、資源、項目是可以流動的,唯有環境是無法流動的,必須靠自己創造。而只要擁有了一個良好的服務環境,經濟的快速發展自然是題中之意。
良好的服務環境如何創造?蘇州市市長楊衛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這樣的轉型時期,主要要依靠政府。只有政府的職能首先從管理向服務轉換,使自己成為一個服務型的政府,一個良好的服務環境才可能應運而生。
也正因為如此,當許多城市不遺余力地將低廉的地價、優惠的政策當做招商引資的利器的時候,蘇州打造的是政府“親商、安商、富商”,是“全天候、全方位、全過程”的服務優勢。
在蘇州采訪中,記者十分強烈地感受到,蘇州的政府以經濟發展為軸心,以服務為導向的職能轉換進行得相當超前、相當深入。在這里,政府給人的印象非但沒有架子十足的“官氣”,甚至都不是威嚴的“裁判員”,倒更像是一個個體貼入微的“服務員”。
高效,是蘇州政府服務的最為鮮明的特點。記者在采訪中得知,世界500強企業新日本石油株式會社在蘇州高新區工商部門注冊了一家公司。由于該公司的投資規模超過了3000萬美元,根據相關規定,公司注冊需到南京的江蘇省工商部門備案。于是,高新區相關部門特地派專車把資料提前送到南京,最后在蘇州全市各部門的配合下,原本一般要10個工作日才能辦妥的手續只用了1天就全部辦好了。
在提供高效服務的同時,站在為企業服務立場上的蘇州,還把降低企業經營的綜合成本當作自己服務的重要工作。蘇州下轄的昆山市,一位領導就曾經專門找來一臺筆記本電腦,把它拆開,將800多個零部件逐一對照昆山的產業目錄,找出昆山所缺,從而進行針對性招商。經過努力,昆山打造出完整的產業鏈,大大降低了前來落戶的 I T企業的配套成本。目前,昆山的筆記本電腦年產量已占到世界市場的四分之一。
蘇州的政府服務,甚至連外商的生活細節也不放過。外商8小時之外如何度過、衣食住行都成了蘇州開發園區負責人關心的大事。
正是這種良好的服務環境,使得蘇州在發展中底氣十足。楊衛澤介紹,去年蘇州 GDP280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68.05億美元,出口326.34億美元,地方財政收入170.5億元,市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1元。而今年,這些主要指標都將保持15%的增長。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楊衛澤說,蘇州靠的還是政府營造的越來越好的服務環境。
服務,靠機制支撐
蘇州這種服務環境的持續優化,是通過科學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來支撐的。“只有體制和機制上的不斷創新,服務才能避免流于形式,服務的質量才能得以保障。”蘇州的官員深有感觸地說。
這種機制對服務的支撐,在蘇州行政服務中心體現得相當明顯。應該說這個2002年才建立起的中心,在時間上并不領先。在它之前,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一站式”大廳早已林立。但是在對全國許多城市的考察中,蘇州發現,許多大廳僅僅是各部門的“集中辦公”之地,傳統的運行機制并沒有改變。窗口更像是一個“收發室”,雖然工作人員態度好了,表面上路也少跑了,但是辦事的效率、服務的質量并沒有根本的改善。
因而,在蘇州行政服務中心設立之初,機制的創新就成了最為核心的工作。據服務中心有關人員介紹,蘇州為進駐部門制定了苛刻的原則:“能進則進、一事一地、充分授權、既受又理”。
所謂“能進則進”,是指凡進駐“中心”部門保留的審批、審核、核準等事項,原則上都要進“中心”辦理,根據這個原則,市級機關中審批項目較多的部門,以及與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審批事項、審批關聯度大和收費多的項目,都進入了“中心”;
“一事一地”,是指同一審批事項只能由一個部門、在一個地點受理,凡進“中心”辦理的事項,不得在“中心”之外再受理和辦理,凡進入市行政服務中心的部門和事項,各部門原設立的服務窗口、辦證大廳等不得以各種理由繼續保留;
“充分授權”,是指各進駐部門向在“中心”設立的窗口充分授權,實行“首問”負責制;
“既受又理”,是指“中心”既能受理,又能及時辦結。在現行機制下,為了讓窗口真正擁有審批的權限,蘇州甚至給窗口配備了審批專用章,效力與單位的公章相同。正是這種機制的全面創新,使得蘇州服務中心的工作表現出令人吃驚的高效。目前這個有公安、人事、工商、建設、計委、經貿委等41個部門(單位)、610項審批與服務事項、179名窗口工作人員進駐的中心,日均辦理事項近1500件,辦結率達99%,受理事項中即辦件更是高達75%。服務中心成了政府行政名副其實的中心。甚至連市長都要到中心來現場辦公。記者在采訪時就碰到一幕:蘇州分管城市建設的副市長姜人杰正在中心辦公。工作人員介紹,他這次一共審批了40個城市規劃建設項目,而從中心運轉以來,這已是他第31次到中心現場辦公了。
政府服務機制上的創新,在蘇州的開發園區這些經濟最為活躍的區域里表現得更為大膽。記者了解到,在蘇州工業園,最近舉辦了一次汽車展覽會,上百家企業參展。區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一個人用一上午時間就代表園區和有關企業談妥了,具體問題他并沒有請示區領導,而是自己決定的。汽車展覽涉及場地征用、資金投入、收益分配等,這些事情復雜而敏感,一個辦公室副主任能決定得了?答案其實很簡單,對于這些事情,園區都有非常明確的規定,可操作性也很強,經辦人只需要把相關的政策、規定等文件備齊,和企業談判時交給他們就行了。這位副主任說,就是園區“一把手”去,也是這么做。
據了解,蘇州的工業園區都編制實行了多項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哪類問題該怎么處理,都規定得非常明確。不管你是“一把手”,還是普通工作人員,只要是政策允許的,都可以代表政府“說了算”。有了這樣的體制,“領導出差一個月,他分管的事情30天沒人辦”的現象,在蘇州工業園區從來就不會發生。
服務,永遠在路上
蘇州最近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外商對蘇州法制環境的滿意率高達99.84%,整體的滿意率在98%左右,其中跨國公司在蘇州的投訴記錄幾乎是零。
這是一個讓許多城市艷羨的數字,但是,蘇州卻沒有就此停步。因為它認為,隨著城市對外開放度的提高,進一步優化投資軟環境顯得更加重要,只有牢固樹立率先意識,致力于創造一個更加寬松的軟環境,才能順利實現與國際經濟的接軌,才能從容應對綜合實力競爭的挑戰。
現在的蘇州,正在從一個更為闊大的視野來看待服務。在采訪中,記者看到了蘇州市政府剛剛出臺的《優化投資環境的政策措施》。這一針對外商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迅速出臺的應對之策,讓人印象深刻。它將政府服務的范圍覆蓋到了電力、消防、人力資源、信息咨詢、社會治安等十大領域。透過這一舉措可以看到,以企業的良性運行為中心,一個嶄新的大服務格局正在成為蘇州不斷前行的服務創新的最鮮明特色。
針對當前具有普遍性的電力緊張問題,蘇州將《政策措施》的第一條列為“改進電力服務”。其中明確承諾,蘇州將“加快電廠建設,確保2004年新增發電能力120萬千瓦以上,2005年基本緩解電力緊張狀況,用3到4年時間,使人均裝機容量達到2000瓦左右。許多外商表示,這個承諾給他們在蘇州發展吃了一顆“定心丸”。
為了解決蘇州企業的人才短缺,在“改進人力資源服務”中,蘇州表示要對全市外商投資企業人才需求量進行一次全面的調查,重點掌握3年內在人才數量、專業等方面的需求情況,出臺蘇州人力資源中長期培養規劃,滿足企業對各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才的需要。同時,政府還將加強對重點企業的人才保障。對新開工的外商投資企業,提前做好人才保障服務工作,加快建立人才保障流動約束機制,加強對企業合理用人的指導,降低流動率,減少流失率。
在放大服務視野的同時,和這座城市細致入微的精神氣質一樣,蘇州的服務也越來越深入、越來越細致。“5加2天乘24小時”就是蘇州最新確立的服務模式———5個工作日,加雙休日,24小時都是政府為企業服務的時間。楊衛澤介紹,目前蘇州的招商局和海關已經全部實行這一“作息時間表”,下一步根據企業需求的輕重緩急,將在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中全面推行。 本報記者段曉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