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香港聯交所創業板的大盤上出現了一只簡稱為“山東墨龍”的新股,又一家山東企業成功登陸香港股市。記者從省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獲悉,迄今為止,已有10家山東企業在香港上市,2家在新加坡上市,通過境外上市共募集資金折合人民幣162億元,企業境外上市已成為我省利用外資的一條重要渠道。
多年來,我省相當一部分企業更多地將精力放在了境內上市,對境外上市或了解不夠、認識上有偏差,或有畏難發愁情緒,認為高不可攀,殊不知,境外上市風景那邊亦好。
省體改辦副主任李永健以香港股市為例介紹說,境外上市好處多多:資本市場規模較大,融資空間相對寬廣。去年,香港市場首發融資約600億港幣,而同期內地市場首發融資453億人民幣;再融資便捷,時間成本較低。只要市場認可,首發半年后即可多次再融資,只備案不審批;有利于引進戰略投資者,促進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與國際通行規則的接軌;有利于提高國際知名度,塑造企業品牌,增強國際競爭能力;還可借機搭建起國際資本運作平臺,為拓展發展空間打下基礎;境外投資者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比較理性,注重的是企業的成長性與盈利水平。截止到今年2月底,已有264家內地公司在香港證券市場上市,市值占到了總市值的31%。
李永健特別提醒說,與其他引資形式相比,境外上市這種形式籌集的資金是企業的資本金,因而是高質量的外資利用形式。
目前,從公開披露的信息看,“山東板塊”在香港市場表現優良,頗受投資者追捧。已上市的10家企業凈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主要指標,均高于內地在港上市企業的平均水平。去年,魏橋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發行時,創下了H股歷史上發行市盈率最高、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超額認購倍數最高、最高凍結資金金額“三個之最”。李永健認為,海外山東板塊的諸多優良表現,為更多的山東企業借道海外股市,募集更多海外資金,打下了良好基礎。
記者了解到,目前另有約10家山東企業進入了香港上市工作程序,山東企業赴新加坡上市也有了新的進展。
◆新聞鏈接◆
企業怎樣駛向香港證券市場?
被采訪人:省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 李永健
問:內地企業如何實現在香港上市?請您介紹一下在港上市的“門檻”。在香港上市,內地企業既可以H股形式,也可以紅籌形式,企業應如何選擇呢?
答:目前企業到香港上市可以上主板市場,也可以上創業板市場。主板適合資產規模較大、盈利記錄較好的企業。對此,香港交易所和國家有關部門都有相關的要求。香港交易所要求的主要條件是,企業有三年以上業務記錄,上市時市值不低于2億港元,過往三年合計盈利不低于5000萬港元。前不久,為吸引內地大型企業赴港上市,香港交易所降低了大型企業的上市門檻,即對上市時市值達到40億港元,最近一個財政年度收益達到5億港元,或上市時市值達到20億港元,除了需在最近一個財政年度收益達到5億港元外,還需要過去三個財年從其擬申請上市的業務活動所產生的凈現金流入合計達到1億港元。這兩類企業上市營業記錄均不受三年時間的限制。而按照中國證監會的規定,到香港主板上市需要凈資產不低于4億元,上一年度稅后利潤不低于6000萬元,募集資金不少于5000萬美元。對到香港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上市標準則要低得多,主要要求上市時市值不低于4600萬港元,有二年以上業務記錄,主營業務突出,盈利水平則不做要求,但要求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現在內地企業的上市形式也有多種,如以H股形式直接上市,就是注冊地在內地的企業直接上市,我省大部分企業香港上市即是采取這種形式;以紅籌形式上市,即在境外注冊公司并上市;借殼上市,海爾集團即是通過原香港中建數碼,實現了借殼上市。此外,還有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等形式。企業應根據這些規定和要求,量體裁衣,選擇適合自己的上市形式和市場。
問:企業上市的要求大都是剛性的,要實現順利上市,應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答:主要是做好企業改制和資產整合工作。
首先,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企業到香港上市組織形式上必須是股份有限公司,所以上市前要按照《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做好企業改制工作,即發起設立規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已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要按照上市的標準和要求,做好資產整合工作。同時,要按照香港交易所的最新規定,符合“三個不變”的要求,即實際控制人、經營管理層、主營業務基本不變,主板市場要求期限為三年,創業板市場為二年。
其次,改制時要做實賬務,靠“包裝”、“調賬”等手段蒙混,不僅無法過關,而且會延緩上市進程。
問:據了解,省內有個別企業在赴港上市時中途夭折,主要原因是中介機構選擇不當,請問如何避免這類問題的再次發生?
答:確實是這樣。現在中介機構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我省個別企業因為選擇保薦人不當,造成上市中止或中途更換保薦人,也有個別企業被中介機構蒙騙而交了學費,這類問題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擬上市企業要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選擇那些信譽高、業績突出的中介機構,特別是上市保薦人,不要盲目,務求慎重。另一方面,企業要切實練好內功,加強經營管理和科技進步,提高核心競爭力,確保業績優良,增強投資者信心。
(魏 震 通訊員 張 偉)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