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臺臺長成了“村官”
南李是地處黃河入海口處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城郊結合部的一個社區。
如今走進社區,只見街道草綠水碧,廠房鱗次櫛比,讓人很難相信:這是由村莊轉化成的社區。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幾年前這里還是個負債200多萬元,“班子癱軟軟
、群眾懶散散、村內亂哄哄、治安沒人管”的“三類”村居。
追根溯源,南李人不無感慨地說:多虧了區委、區政府領導慧眼識英才,給我們派來了干實事的“領航人”。
當初,面對南李社區的困境,大學教授出身的東營區委書記陳興鑾敏銳地意識到,“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問題還是出在領導班子上!要治理南李領導班子懶、散、軟的問題,關鍵是選拔一只“領頭雁”。選誰呢?陳興鑾想到了區電臺臺長李金鋒。
李金鋒有知識,有魄力,且是土生土長的南李人。然而臺長被“貶”當村官,這還是件希罕事。舍棄自己的事業去解決“老大難”,李金鋒內心深處也不是沒有想法。能把一個“三類”村居帶好,也絕不是件易事。但面對組織安排,想到了鄉親們的期盼,他決然地回到了南李,并發誓,干不好這個“村”官,誓不回城!
團結帶來凝聚力
李金鋒認為,只有落后的干部,沒有落后的群眾。要想解決南李問題,必須強根固本:首先整治班子。
村看村,戶看戶,老百姓看村干部。李金鋒帶著全體班子成員每周三晚上集體學習,利用節假日自學,不斷提高文化水平和素質,一改散、軟、亂、頂的形象。班子一條心,黃土變成金;班子走得正,壞人不敢橫。在此基礎上,李金鋒放手處理遺留問題,取信于民。上任之初,社區集體欠群眾款項多達100多萬元。李金鋒和班子成員想方設法,東拼西借,歷時1個多月,不差分毫地把錢送到了群眾手中,并一鼓作氣,解決了遺留問題200多個。
亂搭亂建,是老百姓意見大、反映強烈的問題。因南李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使房地產開發成為“熱點”。有些居民受經濟利益驅動,加之監管不力,亂搶亂建亂占,引發了諸多矛盾和問題,破壞了招商引資的軟環境。
然而整治又談何容易?凡亂搶亂建者大多是那些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的“釘子戶”、“難纏人”。支部成員有些人打退堂鼓。但李金鋒有信心:“只要班子團結,依法治理,我就不信正不壓邪!”清理工作很快開展起來。區委、區政府大力支持,成立了區直各職能部門組成的南李亂占亂建清理整頓領導小組,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還是像捅了馬蜂窩。一些人開始蹲到李金鋒的辦公室找茬鬧事,甚至還有人酒后拿了把菜刀要和李金鋒拼命……李金鋒沒有退縮,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很快打開了局面。居民生活質量提高了,南李衛生也由全區后進單位一躍成為全東營市衛生先進單位,2003年11月份被評為省衛生文明單位!
謀發展深得百姓心
李金鋒明白,南李社區經濟不發展,就不能百分之百地贏得群眾擁護。
而他的確也是一把發展經濟的“好手”,理財的“硬手”。他帶領黨支部依靠南李有利的地理位置和綜合條件,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積極招商引資,開拓各類市場,引導居民興辦運輸、商貿流通服務,支部成員凝成合力帶頭帶領居民致富奔小康。南李社區由2001年的負債200萬元,到現在企業產值過億元。
發展不能“一條腿走路”。豐富多彩的群眾文體娛樂活動開展起來了,全社區開展了爭創“五好文明家庭”、“十佳優秀居民”、“十星級文明戶”、遵紀守法光榮戶等活動,居民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觀。
為改善居民生活環境,2001年年初,黨支部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安居”方案,新居二期工程140余戶居民別墅已分配到戶40戶,整個新村的水、電、路、暖設備配套已完成。群眾高興地說:“金鋒來咱社區辦的都是大事、好事、長遠事!件件都是咱老百姓的心里事!”(劉童田 隋新剛)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