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我國制造業產值僅占全球市場5%,專家建議應加大“核心技術”的研發力度,全面沖刺打進“全球供應鏈” “中國制造業是世界制造生產鏈中的重要一環,但中國只是一個‘車間’,還遠未成為‘世界工廠’。”這是參加博鰲亞洲論壇2004年年會的企業家、專家學者中具有代表
性的看法。 處在生產鏈中低端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表示,在全球制造業的生產鏈上,中國企業只處在中低端,從中國的綜合國力、制造業的素質和競爭能力,特別是擁有的自主核心技術看,與世界經濟史上被稱為“世界工廠”的英國、美國和日本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實際上,世界工廠已經通過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鏈,把世界各國連結起來。中國的制造業已經成為世界制造基地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的制造業越發達,從其他國家進口的原料越多。這是一種相互融合而又相互影響的過程。
目前,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設立采購中心。有的是全球采購中心,有的是中國采購中心,僅上海就有200多家跨國公司的采購機構。2002年跨國公司采購中心在中國的采購規模已突破300億美元,據有關部門預測,2005年將超過500億美元。
制造大國亟待做強
中國制造業近年來得到長足發展,總量已升至世界第四位。包括跨國公司在華生產的產品在內的百余種產品的數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在日本通產省發表白皮書稱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之后,中國是“世界工廠”的說法便開始興起。
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認為,中國企業成功地抓住了世界范圍內正在進行的大規模產業轉移時機,利用跨國公司將制造基地轉移到具有低成本優勢的地區的機遇,得以培育和發展自身的制造業。這可以說是中國企業第一次在全球分工當中找到明確的位置。
但他表示,盡管中國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灣三大世界級制造基地,但中國仍稱不上制造業強國。從總量上來看,中國的制造業產值僅占全球市場的5%,而日本所占的比重是15%,美國是20%。技術含量高的“中國制造”產品在全球市場上遠未形成主流。鄭必堅提出,要充分開發、利用和發揮中國加工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并在基礎上形成多方面的綜合競爭優勢,促進中國制造業的全面提升。現在的關鍵在于圍繞自身的比較優勢創造形成獨立、完整、多層次、協調發展的加工制造體系。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資企業融入這一體系,一方面開發先進的制造技術,創造中國自己的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
研發人員世界第二
10多年前就開始孕育的“中國制造”已經歷了兩次升級,并被認為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撐”。在討論了多年“比較優勢”后,中國企業正關注“核心技術”的發展,正為全面打進“全球供應鏈”而沖刺。
要使“中國制造”做大做強,大力吸引越來越多的跨國資本在中國投資研發機構,將有效帶動中國制造業的升級。迄今,包括松下、 L G、 GE、英特爾等在內的200多家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有專家認為,中國的研發吸引力還將持續上升,因為它擁有位列世界第二位的研發人員數量,擁有比日本還多的博士,以及和美國數量接近的理工科畢業生。
中國政府為使中國制造業向高端努力,正在推動“研發熱潮”,政府投入研發的開支已經占到 G DP總量的1%,約1000億元。
眾多車間組成工廠
曾經帶動珠三角和長三角興起的制造業,開始向京津唐、遼東半島、膠東半島和廈漳泉地帶擴散,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地發揮了比較優勢。與會的專家學者及企業總裁認為,“世界工廠”概念與以往已大不相同,不再是一個國家孤軍奮戰,而是許多國家一起共同打造“世界工廠”。與工業化時代的“世界工廠”不同,信息化時代的“世界工廠”并不意味著一個國家整體制造能力的全面提高,而是更多地充當“世界工廠的一個車間”的角色,是以全球性的網絡化生產、網絡化采購為特征的制造基地。本報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