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陳澍
正當人們密切關注中資銀行收緊貸款規模,力求增量為零的同時,外資銀行的放貸情況也日趨收緊。
記者昨天獲悉,一些未能從中資銀行貸到款的企業,在轉投外資銀行求援時,同樣被婉拒。外資銀行給出的理由是:缺錢。
“昨天,我意外地接到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電話
,問我們有沒有意向購買他們的一些資產。這些資產并非不良資產,只是這家銀行要在短期內降低并控制貸款規模,必須拋掉超額部分的資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資銀行管理層人士向記者透露說。
據介紹,這家中資銀行在提出出售部分資產業務意向時,還開出一個非常明晰的“菜單”,讓外資銀行選擇,并且聲明此項交易必須買斷,日后中資銀行將不再回購。
一般銀行出售資產,都會類似典當一樣保留回購意愿,如今要求買家短期迅速買斷,此舉頗耐人尋味。
顯然,此時一些中資銀行正急切地希望得到外資銀行的“某種幫助”。
從今年年初開始,陸續有匯豐銀行、花旗銀行、東亞銀行、恒生銀行和渣打銀行等10多家外資銀行取得了向中資企業提供人民幣服務的執照。
“別人可能以為我們是隔岸觀火,但事實上,中資銀行收緊放貸規模也已經影響到我們為中資企業提供貸款。”一家外資銀行駐滬人士面露難色。
眾所周知,銀行拿錢貸給客戶,前提是銀行自己有錢。外資銀行的錢從哪里來?主要有三部分組成:總行當初撥給分行的營運準備金、外資企業客戶存款(包括Q FII
)以及同業借款,其中同業借款占較大比例,而且人民幣的同業借款大多依賴中資銀行。
據悉,外資銀行在每個城市性分行的營業準備金大約1到2億元人民幣,這筆錢主要供外資銀行“自用”。外資銀行貸給客戶的主要是后兩項,而“同業借款”則是外資銀行貸人民幣給中資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
“眼下各大中資銀行收緊規模,并力求增量為零,除了兩家大型國有銀行尚繼續和外資銀行間有同業借款業務往來,股份制商業銀行幾乎已經與外資銀行中斷了借款關系。”一家外資銀行信貸部人士告訴記者。
少了中資銀行的借款,單憑外資銀行這1到2個億的“家底”,又能為中資企業貸多少款呢?
不過,也有一些“財大氣粗”的外資銀行對此并不是特別擔憂,持此態度的外資銀行不乏花旗、渣打和匯豐等。“我們能從一些大型外企客戶那里得到足夠的存款。”渣打的新聞發言人告訴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