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程瑛、實習記者李瑞先/北京報道
曾經勢不兩立的中美特工終于在21世紀初開始了高級別的合作
人們印象中聲威顯赫而又神秘莫測的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似乎并未因現任局長羅伯特·米勒在北京的3天訪問而與中國公眾拉近
多少距離。
盡管在上月底的短暫訪問過程中,米勒多次向中國同行和記者展露出藍天白云般的微笑,希望樸實的中國公眾了解FBI是“努力工作、非常謹慎的專家型機構”,但他可能并不知道,至少對于大多數中國年輕人來說,對于FBI的印象,除了好萊塢電影中身手夸張的偵探,恐怕就剩下曾在北京短暫實施、至今依然招搖過市的“個性車牌”──那時“FBI”字樣成為了不少私家車主搶注的“熱詞”。
當然,在中國年紀大一些人的記憶中,美國情報人員就是另外一種怪異動物了:從幫助蔣介石訓練打手(那時有稱謂叫“美蔣特務”),到朝鮮戰場參與“調查”;從空投間諜到中國東北,到迫害留美華人科學家;從資協“藏獨”分子發動叛亂,到越南戰場大肆“剿共”,美國特工(既有FBI,也有中央情報局CIA)都沒有少干“辛苦”活。
所以,“抓到美國特務嘍!”──很長一段時間來,美國情報人員就如此給中國嚴肅認真的公安題材影片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
勢不兩立的中美“特工”走得如此之近,這在歷史上實在是空前。
神秘的北京行程
在米勒到訪前3天,4月16日,FBI的特工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將中國外逃至美國的犯罪嫌疑人余振東移交給中國警方。中國銀行開平支行原行長余振東,因參與貪污4.85億美元銀行資產而成為“建國以來最大的監守自盜案”主角,險些引爆中國銀行信任危機。
這份牽動中國“打擊外逃貪官”敏感神經的“禮物”,讓人們對米勒的北京之行有了別樣的想像空間,因此直到他離去之后半個月,人們仍在談論下一個行將落入FBI的中國貪官大鱷究竟將是誰。
但質疑的聲音也不斷出現──沒有引渡條約的保障,沒有相關的適用準則,兩國這種司法合作中的“創新之舉”,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回顧此間媒體屈指可數的報道,勉強可以勾勒出這位首度來到北京的FBI高官的神秘行蹤。對于未來的感興趣者,這當是值得留存的寶貴檔案。
4月19日晚,羅伯特·米勒抵達北京。晚上7點,他在嚴密的保衛措施下來到北京昆侖飯店,與中國公安部有關人員共進晚餐。
4月20日,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部長周永康在中南海會見了米勒一行──這是美國特工在中國迄今受到的最高級別的接見,公安部相關人員與他們舉行會談。當日,米勒還參觀了“中國硅谷”中關村。
4月21日上午,在美國大使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一頭灰發紋絲不亂、表情和善卻難掩冷峻氣質的米勒,簡短地回答了媒體的提問。盡管記者們反復“糾纏”于余振東的量刑標準、美國是否有協助中國打擊外逃貪官的計劃以及新疆恐怖活動的相關話題,米勒卻總能跳過具體問題。
沒有公布任何協議,也似乎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滿足人們早前的期待,而米勒始終強調這次與中國公安部的會談“非常好”,FBI與公安部的合作有著堅實基礎,并將更加緊密。
FBI在京設立聯絡處加強反恐合作
中國官方發布的消息顯示,在公安部與FBI高層的會談中,執法合作、反恐合作和打擊跨國犯罪等問題是交換意見的重點。外電稱,米勒此次訪問旨在尋求擴大與中國公安部的合作,建設一個全球反恐網絡。
在新聞發布會上,米勒談得更多的是反恐合作問題。他說,要成功應對美國所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關鍵在于不斷培育伙伴關系。“我們必須合作。不僅在國內開展合作,而且與海外同行展開合作。這就是我來到北京的目的。”
米勒說,與中國公安部的合作,最重要的是雙方可以迅捷地交流信息和情報,這方面的良好合作,對于防止恐怖事件發生至關重要。
不妨說,是“9·11”后國際形勢的逆轉和美國戰略的調整,讓中美特工走到了一起。如果說,以前,中美先是互為敵人,后又共同對“敵”,那么,今天,兩國有了更多的利益共同點。合作從消極走向了積極。
FBI已在北京設立了聯絡處,此舉曾被稱為“中美反恐合作深化的重要一步”。米勒表示,聯絡處的規模會繼續擴大,“我的期望是,這個聯絡處所承擔的合作工作未來將不斷增長。”
米勒警告說,亞洲必須對恐怖攻擊保持警惕;對北京而言,穆斯林原教旨主義者也是個威脅。“你看到中國沒有遭受實質性的恐怖襲擊并不意味著未來這種攻擊在中國,或在亞洲其他國家不會發生。”
米勒表示,恐怖分子是“或多或少與穆斯林原教旨主義有聯系的那些人”,“不論他們(恐怖組織)被稱為基地組織,或者是和基地組織或基地組織領導層有松散聯系的組織,在中國肯定有這樣的人,或者有想法,或者有欲望,去利用恐怖活動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
米勒拒絕透露是否和中國同行討論了新疆的有關情況。但他說:“基地組織及其附屬團體已經擴散到全球,他們之間可能不屬于精密型聯系,但無疑他們認同基地組織的世界觀,而且想殺美國人、中國人、澳大利亞人,或是其他什么人。”
FBI尚無緝拿中國外逃貪官“黑名單”
談到余振東案,米勒將之視作FBI與公安部合作的一個成功范例。他說,盡管這次美中兩國的罪犯移交看起來是“非正式”(informal)的,但兩國政府在司法方面的合作已有多年基礎。
米勒表示,中國司法部門曾提供了余振東在中國的犯罪記錄,FBI在世界范圍內進行了深入調查。他說,余振東最終被繩之以法,是兩國聯合調查的結果。美方已將余振東案中的350萬美元贓款移交中國。“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我們的合作關系是多么緊密,這樣的關系將持續數年。”
“在這個領域雙方還會進一步加強合作,目標只有一個:不會讓那些在一個國家犯罪的人因為逃到另一個國家而逃避懲罰。”米勒說。而當有記者問到在余被押回后下一個目標是誰、美國有無緝拿中國外逃貪官的“黑名單”時,米勒則一口否認。
雖然首次北京之行步履匆匆,米勒卻欣然承諾“這不是最后一次訪問北京”。他也期待他的中國同事可以經常到華盛頓,雙方可以進行更多更深入的交流合作。對此人們不僅可以盡情想像,更可以慢慢觀察。
米勒改革FBI
過去兩年多來,羅伯特·米勒以反恐為核心對FBI大刀闊斧的改革引人側目。“9·11”恐怖主義襲擊后,FBI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重新調整特工部署力量,將工作重心從原來傳統上以犯罪調查為主要方向逐漸轉舵,以充分利用獲得的情報防止國內恐怖主義為新的重點。2002年5月開始的機構調整,使大批聯邦特工被調到反恐崗位。
作為美國聯邦警察機構中的“老大”,FBI對一切非法活動都有調查權,大到間諜、叛國、綁架、劫機,小到盜竊郵件。但就在兩個星期前,FBI是否有能力成功轉型還受到美國國會研究局的質疑。而“9·11”后美國新組建的國土安全部(Office
of Homeland Security),有權對FBI進行監督,更給FBI套上了緊箍。
責任編輯: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