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動聽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曾經深深影響了我國幾代人。它是怎么傳入我國的呢? 這首歌誕生于1956年。電影制片廠邀請作曲家索洛維約夫·謝多伊和詩人馬都索夫斯基合作,為電影寫了4首插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是其中的一首。
最初,
電影制片廠的音樂部負責人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并不滿意,認為它是平庸之作。然而影片上映后,這支插曲卻出乎意料地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1957年,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在莫斯科舉行,聯歡節籌委會選送它參加聯歡節歌曲大賽。 這首歌一舉奪得金獎,深受各國代表的喜愛。
第一個將《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介紹到我國的是當時還不滿23歲的上海殘疾青年薛范。歌曲在世界青年聯歡會上獲獎的消息一見報后,他馬上將它譯成了中文。
上個世紀50年代,薛范因自幼雙腿殘疾被大學拒之門外。但他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以頑強的毅力自學俄語,并自學了大學中文系的全部課程,19歲開始發表翻譯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使他一夜成名,引起廣泛矚目。
如今年屆古稀的薛范,充滿深情地回憶起當年譯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時的情景:1957年7月,他著手翻譯這支歌已經兩天了,但仍有好幾處感到不甚滿意。那天晚上,他坐輪椅去劇院看歌劇。散場后,回家的路上,一片靜謐中,忽然傳來悅耳的鋼琴聲。他停下車,聽出這是肖邦的《降 E大調夜曲》。美妙的旋律挽留住他,他癡心地諦聽著,浮想聯翩。直到琴聲沉寂以后,他才戀戀不舍地離開。回到家里已是午夜一時,但他毫無倦意,坐在未完成的譯稿前,靈感勃發,僅用了一個小時一揮而就。
這年9月,歌曲就在上海的《廣播歌選》上發表了。隨后各地相繼轉載,電臺播放,立刻風靡全國。
一首抒情歌曲為什么能在將近半個世紀內久唱不衰?薛范解釋道:歌在傳唱過程中其內涵被大大地延伸了。它已不是單純的愛情歌曲,也不僅僅是贊美莫斯科郊外迷人的夜晚。它表現了人們對祖國,對朋友,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真摯的愛。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