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段曉東    人們預料中的空調行業的大洗牌,在2003年并沒有如期而至。經歷了非典、原材料漲價等諸多挑戰的中國空調行業展現出的是令人
吃驚的韌性    但是,僅有韌性顯然是不夠的。因為,問題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煙消云散,倒有可能在時間的累積中日增夜長。產能肆無忌憚地繼續擴大,核心技術、新技術應用的依然缺失,來自國外品牌和渠道的越來越大的壓力……這些都將2004的空調業推到了戰略抉擇的生死關頭
   產能,要命的產能
   長久以來,規模被認為是決定空調行業生存的首要指標。
   兩年前,空調企業喊著150萬臺是企業的生命線,低于150萬臺的企業就面臨死亡,現在,這條生死線已被提高到了300萬臺。
   在2004這個冷凍年度到來之前,“擴容”,似乎成為了中國空調業的救命稻草。格力空調基地四期工程剛剛落成,志高空調也已在佛山圈地4500畝打造世界級制冷中心,美的的手筆更是大得驚人,它年初在武漢工業園挖開了屬于自己的一鍬土,總投資額達到8億元的美的武漢生產基地正式開工。美的方面透露,加上此前已經有的廣東順德和安徽蕪湖兩個空調生產基地,美的空調三大基地的總產能將突破1000萬臺,成為全球最大的空調制造企業……
   產能的不斷擴張,已經將中國空調業推到了一個危險的境地。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家電市場聯合調查研究課題組調查,中國空調業目前全部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6000萬臺,2003年產量近4500萬臺,比2002年增長了43.54%。
   調查認為,市場占有率驅動下,中國空調的產能正在進行新一輪擴張,許多巨頭豪情萬丈地“跑馬圈地”,欲以低層次的產品延伸擠壓市場空間。但是由于國內市場已進入穩定期,整個空調業產能已遠遠超過市場的需求,使得這種產能的擴張與市場占有率增長的原初愿望,往往背道而馳。
   專家分析指出,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應該維持在合理的規模上,過于追求規模擴張,獲取的邊際效益則會下降。目前這么龐大的生產能力,會對企業的制造管理、市場消化能力構成極大的壓力。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空調企業形成的6000萬臺產能已遠遠超出市場的需求,全球每年空調產品的需求量只有5500萬—6000萬臺左右。這種以低端技術產品延伸產能的急劇擴張,將導致企業在未來市場競爭能力的下降。
   產能的急劇擴張,使得擴大出口成為中國空調業必須選擇的路線。據統計,近年來我國空調出口以兩位數劇增,2002年中國空調出口比重接近30%;2003年7月出口比重已經達到約40%。
   空調業對海外市場的依賴,不僅體現于出口比重在不斷增長,而且體現在眾多企業通過“以外銷養內銷”。相比國內市場,出口可以拿到退稅,有較好的利潤空間,一些企業可以靠出口的利潤支撐在國內市場的拼殺。
   國際市場已成為消化中國空調產量的重要出路,但中國空調出口面臨的風險也正在急劇提升,國外的政策壁壘、技術壁壘將對中國空調的出口形成壓力和挑戰,這從彩電等產品的出口中得到了明顯的印證。
   另一個與產能擴張如影隨形的就是價格戰,它已然使整個行業深受“內傷”。專家認為,整個行業對價格競爭過分關注,導致整個產業陷入微利和虧損的狀態,透支社會資源,而無力進行技術升級,打造完整的價值鏈。長期存在的低層次的價格競爭,已危害中國空調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整體上損害中國空調產業的競爭能力。
   洋品牌、渠道商讓空調業內憂外困
   在中國家電業發展歷程中,洋品牌始終都是一個強大的“他者”,讓中國的企業不敢有絲毫的掉以輕心。
   其實,自2002年開始,以松下、 L G為代表的外資空調品牌,就開始以進攻性態勢打破國內空調市場競爭格局。它們通過變換產品線、大幅度降價、爭奪渠道(尤其是終端資源)等手段,在旺季到來之前搶占市場份額。來勢之猛、力度之大,使得國產一線品牌一度有些措手不及。
   而隨著洋品牌對中國市場操作手法的日益圓熟,隨著中國市場在其整個全球戰略中的位置日益突顯,其搶占中國市場的步伐已然變得更為有力,更富侵略性。
   去年的空調市場上, L G就以黑馬的姿態讓人印象深刻。2003年,外資品牌中 L G空調率先拉起降價大旗。結果一舉攻陷銷量百萬臺大關。今年日資品牌也表露出加入混戰的意向。“不在中國成功,就在全球失敗”,日本人用自己特有的絕決語氣表達著對中國市場的野心。而在今年旺季啟動之前,松下、三菱就開始悄悄地調整其價格,目前,日資品牌也開始利用個別機型進行促銷。如松下、三菱的多個機型的售價都有不小幅度的下調,有的還實施返現間接降價。日立空調也在近期加大了市場推廣力度,并且初步收到成效。
   大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外資空調品牌雖然銷量少,但是相對單品的利潤要比國產品牌高;因而競爭的后勁要比國內品牌足得多。在2004國內品牌一定會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來自洋品牌的壓力。
   另一個來自渠道商的越來越強大的壓力,是2004讓中國空調企業倍感沮喪的信息。在中國空調市場中,生產企業與渠道商的博弈被描述為“胳膊與大腿”的較量。不過與人們常識相背離的是生產企業是“胳膊”,而渠道商扮演的卻是強悍的“大腿”。
   這種力量的差異在今年的較量是表現得十分明顯。3月下旬,在一次探討2004年空調渠道整合與廠商關系的峰會上,近20家與會空調巨頭中的16家都舉起了支持漲價的手。但接下來的事實卻證明:漲價不過是空調巨頭們一廂情愿的“癡心妄想”———峰會的當天下午,蘇寧就在全國市場拋出了降幅在7%-10%之間的10萬臺特價機,緊接著又從國美傳出了“不會漲,只會降”的聲音。家電制造商們的市場話語權再一次受制于流通領域的巨頭。
   “五一”前夕,格力、奧克斯等空調廠家又張羅著要把空調價格上調5%左右,但是經銷商銷售旺季的促銷,使空調漲價再次成為泡影。“五一”期間,廣東永樂平均降價達18.1%,廣州國美降價25%-35%。蘇寧華北大區老總范志軍更是直截了當:不管廠家如何圖謀漲價,蘇寧決不參與漲價聯盟。
   渠道商的底氣一方面來自于對強大的終端市場的撐控。另一方面是其在淡季對產品的大量儲備。業內人士認為,渠道商的強大,對整個空調行業的影響將異常深遠。實力雄厚的大品牌,在與渠道的博弈之中,最終將達成和解,但是對于實力不濟的中小生產企業而言,則就兇多吉少。特別是去年爆發的樂華空調事件和迎燕債務危機令不少經銷商血本無歸之后,渠道商為了規避風險勢必會提出更為苛刻的條件,甚至關閉合作的大門。因此有人預言,2004中國空調業的洗牌將由渠道引發。許多企業甚至沒有機會“死”在市場上,在通往市場的“渠道”中就將壽終正寢。
   而據說,這一預言正在變為現實。過去在這一時段早已開足馬力的南方空調小廠,如今大多還是一片死寂,理由很簡單,拿到商家的訂單正變得越來越困難了。
   技術,永遠的技術
   危局之下的中國空調業,如何突圍?
   專家認為,核心技術的缺乏和新技術應用的滯后,是導致中國空調產業當下窘境的最主要原因。調查顯示,目前中國空調企業平均技術研發費用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低于2%,遠低于國際領先企業5%—10%的水平,這直接導致中國空調企業陷于低水平的價格戰,技術水平低下,產品創新能力薄弱。而要突圍,只有從技術上下功夫,因為推動一個產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動力始終是技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主任陸刃波指出,保持合理的規模,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提升產品品質,以獲得企業良性循環和發展必需的利潤,是保持一個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根本要素。因此,中國空調企業亟待轉變競爭方向,從目前出現的規模急劇擴張向追求效益轉變。應盡快從單純的價格競爭向技術競爭轉變,從盲目的規模擴張向追求效益提升轉變。這是一個中國空調業在生死關頭必須作出的抉擇。
   專家認為,現階段推動中國空調行業發展的新動力是變頻節能技術。作出這一判斷,主要因素有幾個方面:
   第一,變頻技術成熟,產品可靠性高。在目前諸多的空調節能技術中,變頻是最成熟的技術,并且在日本和許多亞洲國家得到了市場的驗證。在人口、能源、氣候與中國相近的日本市場,經過短短的8年時間,變頻空調的市場占有率已達到了96%。
   更為重要的是,變頻空調產品的生產具有嚴格的要求,需要較大的投入,普通定速空調生產線通過簡單改造并不能滿足變頻空調生產的要求。中國少數企業如海信已經掌握了變頻空調部分核心技術,并具備了大規模生產的能力。同時,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空調企業,如海爾、新科、格力等均在開展變頻空調的研究和生產。
   第二,消費環境日趨成熟,消費者希望享用舒適性高、節能性好的變頻空調。開展能源節約是我國一項重大政策,國家將在近期出臺對空調能效標準的劃分,這將進一步促進變頻節能技術在空調行業的推廣應用。再加之當前電力供應的嚴峻形勢,也為變頻空調的推廣提供契機。而從節能冰箱的推廣可以看到,空調企業如果沒有技術及生產線方面的儲備,將很快遭到市場的淘汰。
   第三,利益模式成熟,能給消費者帶來現實的利益。根據中國家電市場聯合調查研究課題組的研究結果,在海信、海爾、新科等空調企業的推動下,消費者對變頻空調的認識程度正在加深,用過的人都說好,二次選購也傾向于選擇變頻空調。據相關檢測機構簡單的計算表明,一臺變頻空調在正常使用下,每年能夠為消費者節省200元左右的電費。空調一般的使用年限在3—8年,如果選用變頻空調,則可為消費者節省使用費用600—1500元。如今,海信變頻空調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擴張,已經實現與普通定速空調的價格差距在600—1500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