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專家正在為盧舍那佛像的脫落彩繪進行還原和修復。(周萍攝)
在借鑒了2001年對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彩繪石佛保護的
成功經驗后,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的幾位女專家于2004年上半年,對山東省的25件彩繪石佛進行了高難度的修復處理,使得千年前的北魏和隋朝彩繪佛像重新煥發出了昔日光彩。
1984年,山東省臨朐縣在一座歷史殘廢寺院的遺址上發現了多尊佛頭和佛像殘片。這些佛像造于北魏和隋朝時期,初出土時佛像身上有貼金彩繪,堪稱佛教藝術精品。然而隨著時間的流失,這些佛身貼金彩繪逐漸暗淡甚至脫落,令世人惋惜不已。2003年10月,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應山東省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臨朐縣博物館)的邀請,對該館藏的上述25件出土彩繪石佛進行了前期調研,并針對石佛特有的保存原則,制定了保護修復方案。該方案通過山東有關部門和專家的論證后,于2004年上半年對石佛進行了保護修復處理。
對臨朐彩繪石佛的保護修復,西安文保中心的幾位女專家借鑒了2001年對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的彩繪石佛保護的成功經驗。針對臨朐館藏石佛彩繪殘缺、起翹脫落嚴重等特點,同時也為更加科學有效的保護和修復,專家們選取有代表性的部位做為標準試驗區,對彩繪層進行清洗、加固回帖、黏結、補全和表面封護。西安文保中心專家在進行以上處理時,遵循最少干預原則、可逆性原則、再現文物歷史價值與藝術美感相結合的原則、可辨識性原則和安全耐久性原則等文物保護修復原理,采用了目前國際上用于彩繪石刻保護中成熟的工藝、方法和材料完成石佛的保護修復工作。此次修復的文物中,該博物館的盧舍那佛尤為珍貴,這尊佛像表面彩繪和貼金部位較薄,局部水垢較厚,在袈裟上有許多的佛經故事,人物細致、生動,修復難度大。在經過西安幾位女專家的認真、細致工作后,盧舍那佛不僅顯現了原有的圖案,同時在許多部位清洗出了原先沒有看到的人物和動物圖案,為研究工作提供了進一步的資料。
(記者原建軍)
編輯 張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