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藍皮書——中國深圳發展報告(2004)》,尤其是其中對當地發廊業的調查報告,近日一經公布,就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和市民的街談巷議。我以為,這不僅僅因為社會科學院作為權威研究機構公布了一地發廊業狀況,不僅僅因為深圳的這次調查在國內尚屬首次,也不僅僅因為此調查提供了大量實證數據,更重要的是此項調查
所持的不評判、不挖掘、不歧視、平等相待的理性態度,以及深圳市政府對此表現出的勇于正視的可貴勇氣。
深圳藍皮書對于發廊妹有個特定的定義,“特指用美發、按摩作為掩護,提供性服務的那一類人員”。而“那一類”不僅在深圳,甚至在國內大中城市都客觀存在著,但即使如此,它依然是我們這個社會尤其是政府諱莫如深的話題。
感謝課題組的專家們,是他們的深入調查和實證數據,使發廊妹的生存狀態走到了社會公眾面前,也把這一群體的不甘和無奈,掙扎和沉淪,無知和無助真實地介紹給了全社會。它使我們認識到,她們原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開始賣淫要經歷一個非自愿到自愿的漸變過程。更多走上賣淫或變相賣淫的女性是“一步到位”,在離鄉外出時就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和資訊準備。而首次賣淫的動機,主要是找不到足以跟賣淫收入相當的工作。所謂“貪圖享受”才賣淫,其實只是一個傳說。調查告訴我們,她們的文化程度以中學和中專為主,大多數來自農村。這樣一個群體的存在不僅作為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和諧,而且更讓政府看到了自身的責任。比如,如何解決農村女孩子的就業問題,如何提高社會就業率,如何為進城的女青年提供更切實的就業技能培訓,如何解決好打工者的感情生活。
當然,對于她們的沉淪,不僅社會應保持平和寬容的心態,政府也應坦然面對,并針對她們生存的現實狀態,給予相應的幫助和干預。人們不幸地看到,發廊妹群體的健康狀況堪憂,在被調查的382名發廊妹中,曾經患過性病的占66.02%,更可悲的是她們因畏懼綜合醫院尋根問底的登記及冷眼相待,最終導致江湖醫生乘虛而入。我覺得對她們平等相待的理由,不僅僅是她們可能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是可怕的傳染源,更因為她們仍然是我們的同胞姐妹。對于她們的不幸,我們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承擔道義上的責任,我們的政府更應該承當起相應的責任。
我認為,其前提正是需要客觀準確的描述,坦然面對的勇氣,以及社會寬容的心態。正如深圳藍皮書的副主編烏蘭察夫所說,“對于存在的社會問題,最好的辦法是面對它,而只有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問題才可能盡快得到解決。”這其實也應是政府的基本心態,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劉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