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十五日電
中國海監飛機和船舶在渤海海域發現總面積超過五千平方公里的有毒赤潮,目前赤潮仍在持續。國家海洋局的海洋專家今天在北京說,這是渤海海域有史以來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有毒赤潮。
據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在今天的新聞發布上介紹,六月十一日,黃河口附近海域赤潮面積約一千八
百五十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棕藻囊。六月十二日,赤潮面積減少至一千二百平方公里。該海域為野生貝類生長區,目前尚未出現貝類大量死亡現象,但水體表面漂有大量蚊蠅及小飛蟲尸體。六月十二日,天津塘沽附近海域至渤海灣中東部及北部海域赤潮面積約三千二百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為米氏凱倫藻。棕囊藻、米氏凱倫藻均為有毒藻種,在渤海引發赤潮尚屬首次。
陳連增說,從目前的檢測結果來看,此次渤海有毒赤潮還沒有對該領域魚類和貝類造成污染,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水產品百姓盡可放心食用。但國家有關職能部門正在嚴密監測,一旦發現問題,會及時對公眾發出禁食某類海產品的警告。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馬得毅說,近年來,渤海海域的污染沒有緩解的趨勢,此次渤海海域有毒赤潮的發生,主要與近期該地區高溫、少云、強光照,以及陸地水土流失嚴重、陸源污染的排放有關。
專家說,渤海海域這么大面積的赤潮比較少見,一九九八年夏末秋初渤海海域曾發生歷史上最大規模赤潮,總面積超過了六千平方公里,此次赤潮是渤海海域發生的第二大規模赤潮,也是最大規模的有毒赤潮。(阮煜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