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山東頻道6月19日電 (記者
鄧衛華)山東省國資委18日正式在濟南掛牌成立。山東省省長韓寓群說,新成立的山東省國資委將首先履行對省屬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監管職能;條件成熟時,將對包括非經營性國有資產在內的省屬國有資產實施監管。
山東省國資委是在吸收了山東省委企業工委、省經貿委、
省財政廳等單位的74名工作人員的基礎上組建的,山東省副省長王仁元擔任省國資委黨委書記。據山東省國資委主任曾昭起介紹,省國資委將通過派出監事會、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指標體系、制定國有資產管理的地方性法規等多項舉措來推動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
據了解,目前山東省國有資產總量3758.6億元,其中經營性國有資產1812.2億元,這兩項指標在全國均排第五位。(完)
另訊:在歷經20年的利改稅、承包經營、股份制改造等諸多改革實踐之后,國企改革終于觸及到產權明晰這一關鍵環節。6月18日,山東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掛牌成立。這標志著我省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國資大省家底幾何
按照財政統計口徑,至2002年底,全省國有資產總量(中央企業除外)為3818.29億元,其中省、市、縣三級經營性國有資產1831.79億元,這兩項指標在全國均排第五位。而當年我省GDP總量10552億
元,由此可見國有資產在全省經濟發展中占據舉足輕重地位。在3818.29億元中,省級國有資產總量為1123億元,省級經營性國有資產610.91億元。
按照十六大確立的分級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決策,省國資委主要對省級國有資產負責,而為了慎重起見,韓寓群省長在省國資委成立時說,雖然有的省是將國有資產一步到位地劃歸省國資委管理,但我省
卻分兩步走,先將經營性國有資產劃歸國資委監管,再逐步實現經營性國有資產與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管理。
省國資委主任曾昭起介紹:目前,已初步擬定了列入省國資委監管的資產范圍和第一批出資企業名單,只待省政府批準同意后對外公布。
回歸責任政府
國有資產主要是依靠國有企業幾代職工的勞動積累和農民剪刀差的貢獻積累起來的。這筆財富雖屬全國人民,但在現實中只能委托政府來進行管理。這樣,政府在社會生活中就有了雙重身份:社會管理者與國有資產的代表人。兩種角色集于一身,在計劃經濟時代沒有沖突,但在市場經濟時代,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既是參賽者,又是裁判員的尷尬局面。
同時,由于政府對國有資產的管理權分布在各個部門之中,資產權歸財政管、投資權歸計委管、日常經營歸經貿委管、人事權歸企業工委……一旦出了問題,又是誰都說不清楚!
“作為特設機構,國資委既不是政府序列部門,也不是政府工作部門,它就是代表政府具體履行出資人的職責。政府則應回歸社會公共管理本位,做責任政府,擔負起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的職能,而不是直接指導企業經濟工作!表n寓群省長在省國資委掛牌成立時擲地有聲。
有關專家異口同聲:國資委,就是要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這樣一個目標,而且是惟一目標,將其他的目標如社會保障、增加就業等等交由政府部門去追求。
不能當“婆婆加老板”
將各種管理權集于一身,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資委,如何避免將企業管死?
其實,組建國資委,并不等于國資委就直接管理國有企業,在國資委與權屬企業之間,還有一個資本運營機構。新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構建了“國資委——國資運營公司——權屬企業”三個層次的管理框架。
國資委代表政府對國資運營公司授權經營,讓國資運營公司發揮“載體”作用,實施國有資本的“退出”和“進入”,打破現在國有資產運營中的“條塊”壁壘,把國有資本從不能體現政府意圖和達不到社會平均回報率的企業中逐步退出變現,投入到適合發揮國有經濟主導地位的領域,加快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國資委通過派出董事對國資運營公司進行管理,董事作為國有股股東代表參與下屬企業的股東大會,與其它股東一起聘任企業總經理等人。
中間層的設立,使得國資委不直接插手企業生產經營,避免出現新的政企不分。對此,韓寓群省長說:“國資委不能當婆婆加老板,不能將企業管死!
據了解,山東省組建國資運營公司將主要采取兩種形式:一是完善少數大型企業集團,對具備條件的授權經營,塑造成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二是組建新的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按照產品相近、產品相關聯原則,通過劃轉,授權其經營若干中小企業國有資產。(完)(記者 朱劍平)
責任編輯 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