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驚現大面積有毒赤潮 國家海洋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三個確保"
專家稱:目前赤潮發生海域的海產品中尚未檢出赤潮毒素
6月15日,國家海洋局召
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公布:6月11日~12日,中國海監飛機和船舶在渤海海域發現大面積有毒赤潮,至14日,赤潮仍在持續中。
6月11日,黃河口附近海域赤潮面積約185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為棕囊藻。6月12日,赤潮面積減少至1200平方公里。該海域為野生貝類生長區,目前尚未出現貝類大量死亡現象,但水體表面漂有大量蚊蠅及小飛蟲尸體。6月12日,天津塘沽附近海域至渤海中東部及北部海域赤潮面積約32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為米氏凱倫藻。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說,國家海洋局日前發出《關于加強渤海赤潮監控和防災減災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山東、天津、河北海洋廳(局)和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結合當地實際,采取有力措施,力爭做到"三個確保",即:加強赤潮跟蹤監視監測,增加監測頻率,密切關注赤潮發生發展動態,確保實現對赤潮動態的有效監控;及時提請有關部門和水產養殖單位,采取必要措施,確保將赤潮對養殖業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加強對赤潮發生海域的海洋生物貝毒檢測,確保受赤潮毒素影響的海產品不流入市場,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山東,天津,河北的地方海洋機構,受赤潮影響的沿海各地的赤潮應急響應體系也已經啟動。這一由當地政府或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參加的赤潮應急響應體系,將最大限度地減少赤潮災害造成的損失。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特別加強了對有毒赤潮的監測和應急防范,嚴防受赤潮毒素污染的海產品上市。針對6月份渤海海域發生的有毒藻類赤潮,國家海洋局組織山東省、天津市海洋廳(局)對赤潮發生海域的海產品進行了貝毒檢測,目前全部生物樣品中尚未檢出赤潮毒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