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工業園煥發老城區活力,“飛地經濟”開辟嶄新天地,城區改造讓有限的空間產生出最大的效益———市北“掘地三尺”發展都市經濟城區是城市的核心。對于總面積28.6平方公里、常駐居民達50余萬人的市北區來說,如何保持老城區的繁榮和活力,避免出現城市“空心化”,顯得異常迫切。
今年上半年,市北區
全面啟動了中央商務區的籌建工作;從去年開始建設的市北膠州灣新產業區也進入如火如荼的招商階段;將城區中老廠房打扮一新后建設的都市工業園紅紅火火;堅持實施的商貿興區、科教興區兩大戰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所有這些都可以看作市北區破解上述問題的答案。
都市工業園煥發老城區活力
市北區是老工業區。近年來,隨著工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原有部分老企業或倒閉或停產或遷出,閑置下來的破舊廠房既影響了城市的整體形象,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去年,市北區有關部門遍訪城區內的老企業,建立起閑置廠房臺賬。經過調查,市北區城區內現有閑置廠房近20萬平方米。
為了盤活這筆寶貴的財富,市北區借鑒上海、武漢等地的先進經驗,先后開發出4處都市型工業園,還有兩處正在包裝改造,另兩處尚在規劃之中。
對于市北這樣一個居民稠密的老城區來說,都市工業園的意義不僅在于讓閑置廠房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也在于借此可以孵化出一批中小型民營企業,更在于這批企業能夠向社會提供彌足珍貴的就業崗位。在已建成的海錦都市工業園內,已有34家企業入駐,主要從事印刷、制版、外貿服裝等行業。同時,海錦工業園的主辦單位青島絲織廠將下崗失業人員組織起來,成立了物業管理公司。據了解,在該工業園就業的人數已有715名,其中“4045”人員就有420名。
據市北區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已建成的4處都市型工業園區,已有入駐企業56個,其中獨資企業2個、合資企業3個,其余大都為民營企業;吸納就業1318人,其中“4045”人員537人;預計年內可完成工業產值2.58億元,納稅560余萬元。
一座不斷制造財富的城市才是有生機和活力的城市,才能避免經濟滑坡、產業萎縮、功能衰退的“空心化”現象。市北區副區長王志軍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比喻:如果城區內都是住宅樓,這個城區就會出現“呼吸”障礙。而只有產業支撐的城區,才是健康的、能“呼吸”的城區。作為一種產業形態,都市工業園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市北城區經濟的發展。這一點,對于市北這個老城區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走出市北發展“飛地經濟”
市北區地域狹小,人口眾多,發展空間有限。如何跳出市北尋求發展成為區領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所思考的問題。早在2001年,市北區就將目光投向了城陽區上馬鎮的東風鹽場。這里面積較大、交通便利,缺點是此處為鹽堿地,建設起來難度較大。然而市北區領導沒有輕易放棄,他們認為這里作為青島市整個產業規劃的重要一極,發展前景十分誘人。去年,經市政府批準,市北區膠州灣新產業區破土動工。新產業區位于紅島北端,緊鄰膠州灣,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集產業孵化及出口加工、現代物流、行政管理、商務辦公、金融貿易等為一體的現代化新產業區。在規劃建設中,市北區堅持建設國際化、生態化、人文化的具有現代城市功能的新經濟區,始終堅持高規格設計、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發展。目前,該產業區已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全國首家數字化建設試點單位。
通過中介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目前已有十幾個項目正式落戶市北膠州灣新產業區。據介紹,整個產業區建成后將達到10萬平方米,新增工業增加值可達75億至100億元,相當于市北區現有經濟總量的兩倍。發展“飛地經濟”,不僅拓展了城區的發展空間,還發揮了城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了城鄉協調發展。
城區改造讓老樹發出新芽
城區改造無疑是使老城區再現輝煌的良機。市北區在舊城改造中不為眼前利益所囿,而是將舊城改造與經營城市有機結合起來,將老城區改造與構筑六大商圈相結合,統籌規劃,有序布局,科學開發,把每一個城改項目都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城區改造,加快了城區功能重組和結構調整,既保證居民的居住生活需要,又保證城市整體功能的不斷完善,滿足城區長遠發展的需求,實現了城市建設與城區經濟發展的“雙贏”。
今年上半年,市北區經過反復論證,提出建設青島中央商務區的規劃,擬在山東路(兩側)、福州路、遼陽路(兩側)、延吉路(兩側)區域約2.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建設城市功能齊全、環境優美、景觀突出的新城區。核心區將以商務辦公樓為主,建筑以高層、超高層為主,使之成為展示商務區形象的一個窗口,成為體現青島現代化城市形象的重要區域。目前,青島中央商務區建設已實施了規劃選址和土地控制,編制了《青島中央商務區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并最后確定了中央商務區概念規劃。5月中旬,市北區已與和記黃浦地產有限公司、加拿大協平世博地產有限公司洽談了15萬平方米大型商廈項目,并簽訂了合作意向書。
為了恢復海岸線的自然原貌,打造美麗的濱海風景,市北區小港灣旅游休閑區正在規劃設計之中。
采用市場化、社會化運作方式,努力發展總部經濟和高附加值項目,是市北區在舊城改造中遵循的原則。市北區明確提出,要致力于提高單位面積土地投入產出比,使城區不斷向資金密集型和高新技術產業要發展空間,讓有限的空間產生出最大的綜合效益。本報記者姜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