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清晨7時左右,劉愛華都會在兒子的幫助下,費力地將冰柜從家中推至最靠近馬路的街口。20米的距離,劉愛華往往要休息三四次,并時不時彎腰拾起從手中滑落的不過尺長的小板凳。在每天長達10余小時的當街叫賣中,這已是她惟一的依靠——今年51歲的劉愛華,身高僅91厘米,只有站在兩張交疊的凳子上,才能勉強夠著柜
蓋。
就在昨日,一個從學校傳來的消息讓這對母子喜憂參半:小學畢業(yè)的兒子經(jīng)微機派位后,下半年將進入長沙市九中就讀初一。可一想到一貧如洗的家庭,兒子“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這位袖珍母親的眼中便蓄滿了傷痛。
生活常態(tài):半個身子掛冰柜,幾乎每單生意都摔跤
穿過一段破磚爛墻,記者詢問了許久后,才在永湘新街一個最陰暗潮濕的角落里找到了劉愛華的家。兩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隨意擺放著最簡陋的板床和桌凳,只有屋角一臺破敗的洗衣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些許“現(xiàn)代”氣息。
不足一米高的劉愛華站在離家20米左右的街口,在“龐大”冰柜的比襯下,顯得格外瘦小。“汽水、冰棍、冰淇淋……”,中午的烈日下,只有劉愛華嘶啞的聲音在空曠路面上回蕩。偶有行人湊過來,要買上瓶汽水什么的,劉愛華滿是皺紋和汗水的臉上立刻堆滿了近乎討好的笑容。每當這時,站在兩張交疊板凳上的她,總是一手撐住冰柜,一手費力地將柜蓋挪開,踮起雙腳,將自己上半身幾乎全部投入柜中,才能將東西取出。
可能是板凳太小太高的緣故,幾乎每做一單生意,劉愛華都會從凳上摔下來,瘦弱的身軀直直撞向地面。可劉愛華卻很自然地揉揉腰部、擺好凳子、再次爬了上去……
命運多舛:八九歲停止長高,丈夫去世時兒子才3歲
“過了年后我就在這里擺攤了,沒別的辦法,孩子要上初中了,為了他再苦也值得。”
劉愛華說,如今的她信念更加堅定,因為就在昨日,兒子陳智威所在的學校已傳來消息,微機派位確定小威將在長沙市九中就 讀初一。“算算要一大筆錢,家里就我和兒子兩個人,不靠自己能靠誰。”
從八九歲開始停止長高,年近40才成家,9年前丈夫因患癌癥去世時,兒子還只是一個3歲孩童……面對記者,劉愛華平靜訴說著自己的多舛命運。當時,望著一貧如洗的家庭、嗷嗷待哺的孩子,再看看幾乎沒有勞動能力的自己,劉愛華甚至想過放棄生命。但每一次,都是兒子小威可愛的臉蛋和笑聲給了她生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氣。劉愛華終于下定決心,她的一生是為兒子而存在,哪怕再苦,都要將他拉扯成人。
從此,永湘新街有了一對這樣的母子:最初,是袖珍母親推著兒子的搖籃在走,慢慢地,長大了的兒子開始牽起母親的手。
當街叫賣:“看熱鬧”的多過顧客,為籌學費選擇堅強
在永湘新街,劉愛華對兒子小威的愛讓所有人感動。丈夫剛?cè)ナ赖哪嵌稳兆永铮瑑鹤映3U固淇蓿捎诓荒芟癯H四菢訉⒑⒆颖池撛诩纾蛔?米的劉愛華只得站在板凳上,一夜一夜搖晃著搖籃。
慢慢的,孩子長大了,上學、著衣、生活,劉愛華每一樣都不愿委屈了他。幾年前,劉愛華從街道小廠下崗后,不到四百元的低保成為母子倆惟一的生活來源。在這個貧困家庭里,蔬菜幾乎成了他們的主食,每當有點余錢買回一小塊豬肉時,劉愛華全部把它盛在了兒子的碗里,只有實在熬不過時,才輕輕抿上一口湯。和所有正常男孩一樣,進入發(fā)育期后,小威的個子一直在嗖嗖地往上竄,才12歲就長到了1米4。聰明的劉愛華學會了拼拆舊衣,讓兒子每天都穿得十分整潔。
這些年來,劉愛華家中幾乎沒有添過什么大件。惟一一臺冰柜,還是在親友資助下買回來的。隨著自己下崗、孩子即將升入初中,今年3月,幾乎陷入山窮水盡的劉愛華不得不走上街頭,靠擺香煙攤、賣冰棍為孩子 籌措學費。第一次擺攤,路人驚異地目光讓她羞愧得差點落淚,“快來看
啊,有個矮子在賣東西”,一時間,前來“看熱鬧”的人竟然比顧客還多。“那天一回到家里,我一個人蒙著被子大哭了一場”,可就在第二天,
當鄰居們都以為她會放棄時,劉愛華倔強的身影一大早就已出現(xiàn)在街口。
貼心兒子:天天中午為母站“柜”,重體力活承擔一半
如今的劉愛華,已經(jīng)學會了漠然看待身邊的嘲弄和生活中的痛楚。由于要接待記者,她給自己放了半個小時的假,并順便做一頓遲了的午餐。
偌大的灶臺前,站在板凳上的劉愛華揮動著鐵勺,但只要稍不小心,伸出去拿油鹽的手,總會被油花濺中。“沒關(guān)系,習慣了。”隨手拿著藥膏抹了抹,劉愛華已經(jīng)忙著盛飯上桌了。
聊天中,劉愛華很少講起自己的辛苦,除一再對鄰里的幫助表示感謝外,談?wù)撟疃嗟倪是兒子的乖巧和懂事。家里的重體力活現(xiàn)在已被這名12歲的“小男子漢”承擔了一半,只要不是下雨,小威每天總要幫母親將冰 柜移至街口后,才一溜小跑去上學——學校距離永湘新街約有兩三公里,但哪怕是下雪天,孩子也從未向母親要過一元錢乘車。
特殊家庭里長大的孩子,要比常人更懂得珍惜生活。沒有充裕的學習時間,小威的學習成績卻一直能保持良好。每天中午,當大部分孩子還在父母呵護下午休時,小威就已站在了冰柜前,替媽媽招攬起生意。“就是 一個星期前,中午突然下起大雨,小威突然滿身是泥跑了回來。我責備他怎么不躲一躲雨,他卻邊哭邊說,怕媽媽在家里一個人搬不動柜子……”,在訴說自己命運時一直平靜的劉愛華,此刻卻再也按捺不住,失聲痛哭 。
最大期望:能有固定攤點多賺錢,解決兒子的學雜費
經(jīng)過這個暑假之后,小威就將升入初中。“大伙幫我算了一筆帳,學費、生活費再加上離家太遠孩子的乘車費,怕要上千元。可我現(xiàn)在,每天站上10個小時也只能賺上三四十塊,刨去吃飯的開銷,存不了幾個錢。”
一絲愁容爬上了劉愛華的面孔。她說,自己目前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一個固定攤點,不用再東挪西動,相應的也能多賺點錢。
當記者詢問小威,如果沒錢上學會怎么辦時,孩子搖了搖頭,將信任的目光投向了母親。“我已經(jīng)想好了,暑假里小威幫忙守攤子,我就去刷皮鞋賣檳榔,哪怕是不吃飯,也要將他的學費擠出來!”劉愛華和兒子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劉愛華一日生活實錄:
6:00—7:00,起床為兒子準備早餐,然后去菜市場用最便宜的價錢,買回一天的小菜。
7:00—12:30,為了搶個好位子,總是最早一個出現(xiàn)在街口,吆喝起生意來。
12:30—13:00,兒子中午放學回家,臨時“代班”,花半個小時做一頓簡單午餐,順便放松一下站了5個多小時的雙腿。
13:00—19:00,再次站在冰柜前,吆喝聲更加賣力
19:30—20:00,半個小時的休息,做飯、整理家務(wù)
20:00—23:00,和兒子一起出現(xiàn)在街口,兒子寫作業(yè),自己做生意的同時,還要忙著撲蚊擋蠅。
23:00—次日凌晨1:00,安排兒子入睡后盤點收入、清洗衣物。
新報首席記者 胡媛媛 記者 彭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