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遠艦打撈”未獲國家批準
6月17日,丹東東港接到國家文物局批復:停止合作打撈致遠艦和建立中日甲午海戰紀念館;加強對致遠艦沉船地點的保護,確保其安全,避免水下文物遭到人為破壞;
今年的9月17日是甲午黃海海戰110周年紀念日,丹東東港市政府原計劃于今年7月份準
備開始打撈致遠艦,并于9月17日即紀念日當天,讓致遠艦浮出水面。但是,國家文物局考慮目前打撈資金不到位,各種條件尚不十分成熟,因此沒有批準這一打撈計劃。6月17日,喧囂一時的“致遠艦打撈計劃”因沒有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最后批準而再次擱淺。
國家文物局批復
暫停打撈 保護好沉沒地
“打撈致遠艦”是從去年9月份開始籌備的,當時丹東東港市向國家文物局申報,在申報中,東港市政府就致遠艦的保存問題提出了如下幾種方案:按原有風貌保存“致遠艦”;或進行修復,重現“致遠艦”沉沒前的風貌;或者將“致遠艦”分割后,分送幾地保存。
東港市政府希望致遠艦出水后能永久地保留在東港,并計劃修建甲午海戰紀念館,用來保存致遠艦。“十分遺憾的是,考慮到資金不到位,各種條件尚不十分成熟,國家文物局最終沒有批準這一計劃。”負責“致遠艦打撈計劃”籌備工作的東港市政府辦公室秘書王福生說,在國家文物局的批復上,專家還提出三條意見:
停止合作打撈致遠艦和建立中日甲午海戰紀念館;加強對致遠艦沉船地點的保護,確保其安全,避免水下文物遭到人為破壞。目前,丹東、東港兩級政府要將致遠艦沉沒地點公布為水下文物埋藏保護區,為今后調查發掘工作作好準備。
王福生說,目前東港市政府已開始著手落實對沉船的保護工作。
知情人透露
短期內打撈致遠艦不太可能
據了解,此次打撈計劃是由北京的一家電視臺提出的,打撈方案都將由這家電視臺提供,他們還將向社會籌資五六千萬元,作為打撈資金。王福生說,這家電視臺之所以提出這一計劃,主要因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55周年、甲午海戰110周年,同時還是該電視臺建臺周年紀念,考慮到擴大收視率,所以才提出打撈計劃,不存在炒作問題。
王福生說,目前國家文物局只是提出暫停打撈計劃,但何時能真正實施,現在還說不清,打撈工作需要省文化廳及國家文物局的批準,從目前來看,在短期內打撈致遠艦不太可能。
據一位知情人透露,此次致遠艦打撈計劃未被批準還與“南海一號”有一定關系。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合作在廣東臺山與陽江交界的海域內尋找一條東印度公司的沉船行動中,意外發現了這艘宋代沉船,并且從船中打撈出200多件綠釉小瓷盤、錫壺、青白釉瓷器蓋等。2002年3月至5月間,水下考古隊在一個面積僅幾平方米的小艙內撈起了4000多件文物,這些文物以瓷器為主,都是從福建、江西等地著名窯口出產的高質量精品古瓷器。有人認為,“南海一號”最終出水,其價值和影響力將不亞于西安秦始皇兵馬俑!知情者透露的大意是說,兩家都在申請打撈,所以都未批準。
東港市民
相信致遠艦終會浮出水面
丹東市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任洪魁介紹說,對于東港市打撈致遠艦沉船的事,他是在看過媒體報道后才知道的,因為沒有參與過1997年的打撈工作,所以對致遠艦在水底的狀況不太清楚,但是由于海水很可能會對沉船造成一定的腐蝕,這可能會對致遠艦的打撈和保存帶來很多難題,再加上今后的維護也需大量的資金,因此說條件還不成熟。但說到打撈致遠艦是否有價值,任主任說,從弘揚民族正氣,對后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來說,打撈致遠艦還是有著積極的意義。
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有關專家介紹,他們在出土的鐵器處理方面有一定的經驗,如古代的刀劍、盔甲、農具等都進行過除銹、密封保存的處理,但像致遠艦這樣經過海水浸泡、且體積較大的沉船,還需要經過進一步分析才能確定如何處理。
致遠艦的打撈對于提升東港市的知名度以及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還是有很大好處的。在大鹿島的遠景規劃中曾有建設甲午海戰紀念館的規劃。據大鹿島村委副書記于春生介紹,島上的先輩們曾親眼目睹了兩場慘烈的海戰,并救助了一些海戰中的傷員,如今島上仍流傳著大量關于海戰的故事及傳說,島上的鄧世昌墓一年四季香火不斷,游島的游客都用這種祭拜的方式表達對英雄的敬仰。鄧世昌與艦同沒的英雄事跡更是世人皆知。1997年打撈致遠艦時,島上出動了大量的人力及船只,配合勘探工作,而且都是居民自發的行為,打撈致遠艦是島上居民多年的愿望。此次打撈計劃雖然又遭擱淺,但東港的市民仍十分樂觀地相信,早晚有一天,致遠艦會浮出海面。
特派丹東記者 吳昊
小資料
“致遠艦”歷史上的幾次打撈
致遠艦沉沒地點在東港大鹿島西南16.9公里的海域,據附近一些年長的居民講,早些年時,一到落潮就可以看到露出海面的致遠艦的主桅,后被當地漁民鋸掉變賣了。
據了解,在1937年至1938年間,日本侵略者也曾組織人打撈過一些物件。據當年打撈的見證者稱,致遠艦大約有4層,日本侵略者拆了兩年多時間,只拆了一層多,主要是把甲板和鋼材拆走了,船體未受大的破壞。當時,日本侵略者還用了兩艘吊船將艦船的一個螺旋槳拆走,另一個因太重沒有拆走。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有關部門曾先后4次試圖尋找和打撈致遠艦,但因種種原因都未成功。其中規模較大的兩次是,1988年,遼寧省文化廳籌集資金,組織人員進行打撈,但在探摸時,一名潛水員不幸遇難,打撈工作就此擱淺。
1993年,打撈致遠艦再次被提到日程上來,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成立了中日甲午黃海海戰“致遠艦”打撈籌備辦公室,打撈在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沉沒的“致遠艦”等四艘戰艦。在1997年的招標會上,江蘇江陰澄西特種工程有限公司中標,并且由我國首任海洋打撈局局長張智魁任現場總指揮。這位老專家曾策劃和組織打撈過“4·18”潛艇、“躍進號”萬噸油輪、日本的“阿波丸號”,“中山艦”的打撈方案也是由他設計的。有了經驗豐富的專家坐鎮指揮,加上先進的打撈設備,人們都歡欣鼓舞地期待著在海底沉睡了近百年的致遠艦浮出海面,但是,由于資金等方面的原因,此次打撈工作又被擱置下來。而且因為此次打撈,國家文物局及東港市政府還被帶入到一場官司中,江蘇江陰澄西特種工程有限公司一紙訴狀,將國家文物局、東港市政府、中國藝術研究所告上大連海事法庭,法院一審判決中國藝術研究所與東港市政府共同給付原告工程款151.4余萬元及利息,共同償付原告借款60萬元。
責任編輯 原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