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消息:2002年出臺的一項政策將畢業生的擇業期延長為兩年,以緩解高校擴招后突顯的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的狀況。
如今學校對學生戶口檔案的兩年保存期已經到了最后期限。這一工作進行怎樣了?效果如何?
“一提這事我就頭疼。”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就業部門負責人說。不少畢業
生離校后就不知去向,學校人事檔案管理部門因此積存下了大量的“死檔”。
不過,又被稱為“無頭檔案”的死檔還不是老師們最大的煩惱:“感覺自己就像幼兒園的老師。”很多管理檔案的一線老師向記者反映,就因為保存著畢業生的戶口和檔案,而戶籍與生育、結婚、交通違章都直接掛鉤,學生的身份證丟了,來找學校。出國、考研、結婚、生孩子等等也要找學校。但學校沒有能力包辦一切。
目前,大多數高校2002屆畢業生具體的死檔數還在統計中。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有關負責人說,送走了2004屆畢業生,就業中心的老師剛剛把精力投入到這項工作上。根據初步統計,2002年有100多名畢業生選擇把戶口檔案保存在北京大學。如今,大約剩下20多份畢業生的戶口和檔案。
北京科技大學招生就業處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前段時間學校已經逐一通知留戶口和檔案的學生前來辦理手續,目前大部分學生已經取走了自己的戶口和檔案。
“這個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希望給學生更充裕的擇業時間,以便他們面向全國在更廣闊的領域選擇工作。”一位高校就業中心的負責人說。“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盡管具體工作由各個部門負責,比如說,戶口歸保衛處管理,可是管理責任屬于就業中心。學生出了問題,責任都在就業指導中心。”一位做具體檔案管理工作的老師向記者抱怨,連畢業生行車違章這樣的事學校都得管。
“學生把檔案留在學校,除了心理安慰幾乎沒有意義。因為無論檔案在哪里學生都可以自由地找工作。”一位負責就業工作多年的老師提醒,辦理戶口和檔案手續并不意味著畢業生找到工作。在與多所學校交流的基礎上,這位老師估計,目前把戶口和檔案留存在學校的畢業生中,大約只有10%的畢業生通過這個政策享受到就業優惠,90%左右的畢業生則出于其他原因選擇留檔,比如出國、考研。
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繼續分析,政策給學生造成很大的誤導。他說,從理論上說,此舉使就業時間放寬了,而實際上,每年畢業的學生都在增加。“寬松只是假象,實際的競爭卻越來越激烈。不少學生發現在當年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可第二年連不滿意的工作都找不到了。”
在執行過程中,往屆生就業會面臨很大的限制。比如說按照規定,應屆生落戶的截止時間,上海是9月底,北京是12月底。可不少用人單位對往屆生有歧視:你當年為什么找不著工作,你是不是有什么問題啊?因此,用人單位更傾向招入應屆生。就算錄用了往屆生,還有一個戶口落戶的問題。就有這樣的例子,一個學生在畢業第二年找到工作,卻辦不了手續。用人單位的理由很充分:已經過了進京戶口指標審批期限,我們沒辦法。
還有黨組織生活。學生黨員人不在學校,組織生活怎么過?
“現在的情況是,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已經偏離了制定時的初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說。這些只是今年的問題。根據不少高校的介紹,2003年把戶口和檔案留校的人數比2002年有所增加,這個數字就像滾雪球,只能逐年增加。而這個雪球越滾越大,學校該怎么辦?
“從最根本上說,招生是否可以不遷戶口?”一位老師建議:“很多麻煩都是從這里引發的。其實,學生完全可以憑畢業證遷戶口。”
“報到證早就該取消了。”另一位老師說。盡管他自己是做就業工作的,可他不理解:現在用人單位有什么必要報計劃?還有一項就是學校審批令人不解。“學生與用人單位達成協議,學校憑什么有權不批?如果不批,學校又到哪里給學生找工作?”
當然,這些建議都不是學校能夠解決的,需要會同多方力量協商。另一位老師提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建議,能否把留在學校的戶口和檔案,轉到各地的高校就業指導中心,讓他們辦理手續。這位老師說,實際上,各地的高校就業指導中心愿意承擔這樣的管理工作。如果手里有學生,中心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開招聘會,甚至將自身發展成中介。這對各方都有利。
歸根結底,如果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都解決了,也就不存在要把戶口和檔案保留兩年的問題了。
“高校的就業部門應該靜下心來好好開拓市場,提供實用有效的就業指導,讓學生找到好工作,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把大量的精力耗費在事務性的工作上。”一位老師說。(記者
原春琳)
特約編輯 故國晚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