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新聞
“我想尋找幾個與我有共識的知識分子家長,開辦一個完全自主的私塾,每一個孩子的家長負責一門課程,所有的孩子都不收學費!弊蛱,市民關先生在青島新聞網的論壇上發帖,提出了為孩子開設“家庭私塾”的設想。
據關先生介紹,他有一個4歲的孩子,妻子是位剛送完畢業班的初中教師。
在網上他留言說:“看著自己的4歲愛子稚氣未脫的小臉兒,我無數次對自己說,無論如何,我都不能讓我的兒子變成一個考試機器。我要給他一個完整的人生,我要讓他成為一個心理健全并有道德水準的社會人,我要讓他在年輕時學到的東西對他終生都有益處!
關先生認為,應試教育培養的是些精神和信仰空虛的、自私自利的“無為”青年,基于這種想法,他提出“讓孩子回家上學”的設想,他想聯絡幾個家長,開辦一個完全自主的私塾,集中七八個孩子一塊上課。每一個孩子的家長負責一門課程,所有的孩子都不收學費。他初步的想法是每天上課半天,另外的半天是孩子們有組織的游戲時間,以便增強孩子的集體主義觀念、榮譽觀念和互助友愛的觀念,而且有一個專門的家長負責孩子的溝通“課程”。
關先生還介紹,現在已經有一名4歲的女孩想要和他的兒子一塊在家學習,女孩的家長是他的同事,曾是某大學講師,可以教授理科。
網帖摘登
關先生的設想在網上引起市民的強烈反應,網友們對該想法表示理解的同時,也善意地提出了“家庭私塾”帶來的諸多弊端和操作難度。
收拾停當:可以嘗試,但免費教育的很容易出現矛盾:個別家長只對自己的孩子認真,或是有的家長覺得自己教的課重要,其他人教的課不重要。反正矛盾肯定多,要有思想準備。
600252:想法挺好,我自己也有過這方面的考慮,但操作起來難度很大。我的目的主要是讓孩子縮短完成高中以前學業的時間。回想起來,自己小時候學了很多無用的東西,浪費了不少時間。
艾克:現在的學校也許不是育人的惟一地方,可是除了教書,它還給孩子們一個集體活動的場所,這對他們的身心是最好的培育環境,我想在你設置的屋子里是沒有這個環境的。孩子大了終究得走向社會,你打算把孩子在“溫室”里培育到幾歲?可別一出門就讓社會搞懵了,或者和周圍人格格不入。
魚類:如果父母雙方素質較高,有一方能在家中教育小孩,是最好的了。不光是知識的傳授,品質和意識的培養也很重要。多接觸外界和大自然是家長教育孩子最為便利的一點,多讀書是增長眼界、提高情操的最有利途徑。其實只要得法,孩子在家一樣能夠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有一點不足,孩子容易和同齡人脫節,并且在團隊意識和領導能力的培養上會出現漏洞。另外,多數同齡孩子在一起活動時容易激發潛質,比如創造力和表現力?傊,如能揚長避短,我本人很贊成家庭中的教育。
一路遠行:我是學師范普師專業出身的,在本市市區公辦小學任教11年整,主要教數學。對目前義務教育人教版教材已經教了3遍。家庭教育實施起來是件艱巨又繁瑣的事情,從師資配備到教材選定,還有課程設置等等很多環節需要達成共識、一一落實,還有大學講師未必能教好小學生。如果貪圖速成或者脫離了孩子的認知規律,會造成孩子基礎知識不扎實等弊端。
再者,幾個家長也不能確保,自己為孩子設置的學習內容一定適應10年、20年后的社會需要。而且,孩子需要得到社會認可還是要參加高考,那么這個“指揮棒”仍對孩子的學習起著重要作用,畢竟誰也無法脫離社會。(記者聶向鋒)
新聞鏈接
廣州“私塾”半途而廢
據東方網2001年10月31日報道,2000年3月18日,廣州一所普通小學的9歲女孩韋小溪離開校園,開始在家接受私塾教育。她的父母親自擔任老師培養女兒。經歷了一年半的家庭教育后,韋小溪的父母選擇了讓孩子重返校園。經過多方努力,韋小溪得以繼續她的中學學業。
官方評論
軟件硬件“卡”住私塾
這種“私塾”是否可行呢?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處長王銓表示,不提倡這種教育方式。從“硬件”角度來說,如果孩子一直不接受學校教育,沒有文憑,就很難在社會上立住腳;如果讓孩子小時候在家學習,成人后考大學,那孩子會被沒有初中、高中畢業證和學籍“卡”住,無法進入高等學府。另外,不讓孩子到學校接受正規教育,也有悖于國家對義務教育的規定。
從“軟件”角度來說,孩子在學校除了學習知識之外,還要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人際交往,“小私塾”限制了孩子和外界的接觸面,容易讓孩子養成孤僻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家長不了解其他那七八個孩子的性格,在教育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摩擦。而從師范類專業畢業的學校老師,對孩子的心理掌握得更準確,能正確地引導孩子。
特約編輯 鄭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