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慈善救助超市作為城市社會保障的一部分已在我市市內四區生根發芽。慈善超市問世后,對困難家庭的幫助由以往以政府為主體,變為政府和社會兩手幫;過去的盲目幫,變為由弱勢群體根據生活需要自行選擇;過去的過年過節幫,變為隨時隨地幫,使社會對困難群體的幫助多樣化、經常化。 &
nbsp; 也正因為諸多利處,市內四區都相繼設立了慈善超市性質的機構。由于慈善超市是新生事物,尚無較為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市內四區慈善超市的名稱及運行模式也各有不同。 市內四區慈善超市各具特色
市南區設立的陽光救助超市共有4個,其中一個為區級,設在社區服務中心,另外三個分別建立在有條件的街道辦事處。這三個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的困難居民可以憑卡到各自轄區內的超市和區級超市購買或領取物品。四個超市之間通過計算機聯網實現了商品的流通。在金門路街道,記者看到,貨架上的物品從米油面到衣帽鞋等共幾十個品種。據介紹,居民日常生活的物品大多都能隨到隨取,一般不會斷貨。
市北區將慈善超市設立在居委會,稱為“陽光互助家園”。去年,該區已有21個居委會建立了陽光互助家園,物品由各級慈善機構派送,也有的是駐區單位捐助的。記者在大港一路社區的陽光救助超市里,就看到了某公司捐助的棉毛衫褲。同時,本社區居民捐助的物品也統一存放在超市之中。
四方區的陽光救助超市是市內各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運作方式也與其它區不同。超市分為平價區、低價區和救助物品區三個區域,平價區和低價區主要對普通市民開放,商品價格等于或低于市場價格。救助物品區主要服務對象為低收入家庭、孤兒、孤寡老人,以戶為單位憑四方區《陽光救助手冊》規定的金額到超市自由購物。超市經營所得利潤收入將投入慈善超市的運轉,以實現救助超市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李滄區社會捐助事務管理中心成立于2003年初,對困難群眾通過發放陽光救助實物幫扶卡進行救助,同時也將救助領域擴大到了助學、助醫等。
市內四區開設慈善超市以來,為困難群眾提供了多方面的救助,幫助他們解決了實實在在的問題。目前,市內四區已通過各種類型的慈善超市向居民發放了價值上百萬的救助物品,有力地保障了城市困難居民基本生活。
共同奉獻讓慈善超市廣撒愛心
同時,記者在調查中也了解到,由于救助物品來源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慈善超市作用的發揮。目前,超市所能提供的救助物資部分依賴政府資金投入,投入時間一般集中在過年過節;還有一部分來源于社會資助,數額非常有限,且不穩定。“有了上頓,沒下頓”讓部分負責管理超市的同志感到為難,有時甚至舍不得將超市里的物品發放出去。“好鋼要用在刀刃上,這些救助物品只能滿足部分困難居民的需求,所以我們只能留給最困難的群眾。”一位管理人員如是說。看來,暢通社會捐助渠道,鼓勵社會各界多為困難群眾奉獻愛心,已成為當務之急。
此外,部分捐助物品無法與困難群眾的需求形成良好的對接,也成為影響慈善超市運轉的問題之一。記者采訪時在一處超市內看到,貨架上擺放的各種號碼的旅游鞋已蒙上了一層灰塵。據超市管理人員介紹,這批旅游鞋是某鞋廠捐助的,但困難居民似乎對此并無需求。據了解,目前困難居民對米、面、油等基本消費品需要較多,而衣服、鞋子等需要較少。現在在我市慈善超市中,大部分實現了憑卡領取,救助卡上一般有一定數額限制,困難居民當然要領取最需要的物品。
記者在調查中還了解到,一部分困難居民擔心被人看不起而羞于到慈善超市領取物品。看來,如何讓慈善超市更好地發揮作用,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本報記者姜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