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繁榮時,一切問題都被掩蓋了;一旦車市不景氣,很多問題就會快速地暴露出來。”———種種跡象表明:今年,在汽車業進入“冰封期”時,集各種矛盾、壓力于一身的4S店運轉顯露疲態,有的甚至倒閉歇業,4S店大洗牌的時代已為期不遠了。
“四川成都一家極具實力的經銷商因難以承受虧本的壓
力,無奈只能轉讓其4S店。雖然價格一降再降,可仍無人接受”。當降價、減產、銷售低迷都已被人們熟視無睹的時候,這則新聞如同一道落雷,再次震撼了人們對車市日益麻木的神經。
據有關媒體披露,四川成都的這家經銷商,意欲把4S店連同土地、展廳、維修廠一起轉讓出去,開價從1800萬元降到1500萬元,但仍然找不到買主。這個4S店在四川成都已小有名氣,怎么不想做了呢?該店總經理不無傷感地表示:“這么多年我對這個品牌店已經有很深的感情,但商場就是戰場,市場低迷,廠家政策不調整,賣是虧,不賣也是虧,索性不做了。”
成都地區已有多家4S店倒閉、轉讓,其他地區傳出的消息也不很樂觀:“到年底,北京的4S店必然有一次徹底洗牌,平均每個品牌都會有2到3家倒閉或轉讓。”“今年,上海近8成經銷商將遭遇洗牌”……種種跡象表明,以4S店為模式的營銷大廈開始出現動搖之勢。
4S店模式風光不再
前幾年,如果哪家經銷商跨進4S店的門檻,也就意味著抱到了一棵“搖錢樹”,廣州本田經銷商就曾經創下3個月收回成本的4S店神話。2003年,眾多資金潮水般涌入汽車品牌專賣,北京現代準備建造100多家4S店的計劃一出,報名競標者達到了2300多家。然而,此一時彼一時,這以往種種卻已經成了許多車商心中永遠的記憶。4S店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陣痛。
一般情況下,建中高檔轎車的4S店,固定投資在2000萬元左右,建一家經濟型轎車的4S店最少也得1000萬元以上。前兩年,一家4S店一年賺500萬元的可能性比較大,按照這樣的方法計算,正常情況下,一家4S店能夠在4至5年內收回成本。但隨著汽車品牌和代理商之間的競爭加劇,廠商給一家4S店的利潤最高不會超過7%,一些廠家選擇部分折現、年底根據銷量返點的方式激勵經銷商售車。這些手段使去年賺500萬元的經銷商今年可能只有200多萬元利潤。這樣,收回成本變成了10年,這還是在經營狀況持續良好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稍有閃失,就只有自食苦果。此外,廠家為了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自然希望“多子多孫”,反正建設網絡的費用不用廠家自己掏腰包。其品牌4S店遍地開花,超量建造的4S店導致利潤進一步攤薄,苦挨日子的經銷商日益增多。
如今盡管車市低迷,各大汽車制造商為了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依然堅守著4S店的建設標準。個別廠家甚至嫌授權經銷商的展廳不夠標準,要求他們投資建新店。商家疾呼,市場變了,廠家應該及時理智調整政策,和經銷商一起度難關、抗風險,同時要根據市場增量建店,不要盲目擴張網絡。而從歐美和日本的情況來看,中國現在的4S店無論規模還是投資,都是超“國際水平”的。這樣大的投資,一旦廠商出問題或出現經營危機,后果不堪設想,這導致以往削尖腦袋進入4S銷售模式的經銷商,開始紛紛另謀出路。
沈新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