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海洋性氣候的滋潤吧,漢城天空爽潔,路也干凈。
一夜秋雨,昨天迎風飛舞的葉兒乖乖地撲下身子,吻著大地。落葉沒有被馬上掃去,躺在人行道上,有人路過,“簌簌”響著,輕到幾乎聽不見,又分明一聲一聲正往心里踱去。不掃落葉的漢城,在匆匆過客心中印下自己的名簽。
看高樓、馬路
、霓虹,漢城和北京、上海并無二致。一地落葉,讓人瞥見一樣背后的那點不同。該黃的草黃著,該落的葉落下,六百余年興衰夢影伴著日新月異的漢江奇跡,高速快捷的現代節奏應和風花雪月的自然呼吸。
拜訪市政廳,收到一本《漢城四年市政計劃》,扉頁一行大字“Warm-heartedSeoul”:溫情漢城。幾乎翻到最后,找到“經濟漢城”幾個字。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居全球第十三位,漢城是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而今,脈脈溫情取代冰冷數字,生態與文化排在GDP前面,手中薄薄的冊子,掂出了分量。
漢城的朋友說,為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他們忽視、錯失過很多,越來越響的喇叭與擴音器,越來越窄的藍天和綠地,才使他們明白,文明的最高指標原來不是富裕,而是均衡。“廣和橋下溪流潺潺,月夜里信步橋上的人們身影倒映在清溪川水面———這將是漢城的新風景。”市政計劃中這樣寫道。讀著這般美好的文字,怎不讓人心生共鳴,為這座城市的明天掬憧憬一捧、祝福幾許?
韓國七大城市走了五個,遠山近樹一路相隨。
無論哪個城市,席間見不到一次性餐具,筷子多為鐵制或是銅制,握在掌間,又是一個沉沉的提醒。小小的牙簽,不是木頭,而是淀粉,用完可以嚼著吃掉。
在水原,問三星電子株式會社副會長尹鐘龍先生:“三星的年產值和銷售額是多少,對韓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多大?”
尹副會長報出一串數字,沉吟片刻,說:“我想補充一點。今天衡量一個企業創造的財富,不能光看生產了多少東西,提供了多少GDP,還要看它如何對待環境,這是它給人類的最好禮物。”他說,吉尼斯紀錄將三星收為世界最安全的工作場所,遍布全國的三星員工定期開展“選定一座山、一條河”清潔運動,堅持多年,帶動四百五十多家韓國企業投身環保事業。三星還走進中小學校,環保繪畫比賽、綠色之星兒歌節,點點新綠植入下一代心中……
這點補充出人意料。“均衡”兩個字,在我們眼前生動起來。
不少韓國人信奉基督教,車行一路,常有漂亮的教堂尖頂掠過。仔細留心會發現,深入韓國百姓骨髓的,還是儒家傳統。馬路上跑著國產車。餐桌上沒有重盤疊碗。四十歲的崔先生是一家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他的家四壁白墻,一套音響是太太十幾年前的陪嫁。看慣了國內住房裝修的豪華和精細,眼前的簡素,讓人感嘆。
做客KBS電視臺。黃昏,門口排起長隊,在深秋的風中安靜而井然。晚7點,長隊涌入劇場,靜謐之河掀起熱烈之波。不過是每周一次的免費歌會,然而從始至終,臺上臺下,歌聲連著掌聲。
一路同行的,是韓國青少年文化交流中心的志愿者們,規矩,懂禮,接打手機會把聲音壓到最低。女孩子都笑語輕言,素面朝天,看得我們直問,野蠻女友(注:《我的野蠻女友》是近年來一部很有名的韓國電影。)哪兒去了?韓劇里著裝夸張、發型怪異,惹得中國的年輕人紛紛效仿的“新新人類”哪兒去了?追問引來笑聲:“那要在漢城的明洞一帶才見得到!韓國大部分的年輕人,和我們一樣。”
慶熙大學一場精彩的跆拳道表演,讓我們見識了韓國青年的另一面。那些打著赤腳的學子,幾分鐘前,或安靜,或嬉戲,此刻一律神情嚴肅,吶喊聲聲,奮勇躍起。吼聲裹挾著一往無前的精氣神,讓人想起韓國街頭(還有超市里),印在牌匾上、米袋子上、蘋果箱上,無處不在的“身土不二”四個字……
懂得尊重,懂得欣賞,在平實中創造快樂,在新與舊、動與靜、富與儉之間從容往來。韓國的經濟起飛不過是這二三十年間的事。走過曲折,我們的東北亞鄰居開始修正對于文明的認識。浮光掠影中有種感覺:在這個太極為旗的國度,今天,均衡是時尚,是文化,更是競爭力與價值觀。
去韓國前,有朋友說,就像到國內的城市出差,沒啥看頭。其實,惟其相近,才該用心看看。 來源:[人民日報]
(特約編輯 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