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至今,"腦白金"生產企業無錫健特享有了它本不應享有的稅收優惠及財政補貼至少在1億元以上
今年5月,一份由上海健特發來的《有關無錫健特高新技術企業的情況說明》姍姍來遲。
這個時候,史玉柱所掌控的"腦白金"生產企業無錫健特,已經憑借一塊名不符實的"高新技術企業"招牌,獲取廠至少1億
元的稅收優惠及財政補貼。
價值億元金字招牌
2000年3月,史玉柱掌控的上海健特生物科技公司和黃山康奇實業公司,共同收購了一家名為無錫華弘的制藥企業,并將其更名為無錫健特藥業公司。
對于這一段歷史,史玉柱的敘述是:"我們先是委托無錫的一個廠生產。在加工過程中,我們覺得也需要一個基地,慢慢付點現錢,也就接手這個工廠管理了。最后就把它盤下來了。"這是自"腦白金"問世至今、惟一一家以資產收購形式,融人了"腦白金"價值鏈的生產企業。在那一年,"腦白金"逐漸憑借鋪天蓋地的廣告打開了市場,上海健特(即"腦白金"設在上海的全國總部)當年實現銷售約10億元,稅收l億元。
而無錫健特作為其惟一出資收購的生產基地,據說是"500多名工人分組作業,不間斷地奮戰在生產一線,每天15萬瓶腦白金源源不斷從流水線流出,每天10多輛大卡車晝夜兼程地奔向祖國的四面八方"。2001年3月,無錫健特忽然將原無錫華弘生產的"雙達芬"、"雙達林"、"比奇爾"三個國家級新藥申報江蘇省級高新技術產品。原來,無錫健特同時正在申報"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而按照規定,只有先擁有了高新技術產品,才能獲評"高新技術企業"。10月18日,"雙達芬"等三個產品被江蘇省科技廳認定為當年第二批高新技術產品,由此,僅僅在4天以后,無錫健特順利獲評"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
在捧得這塊金字招牌僅50天后,無錫健特據此賺得的第…筆實惠浮出水畫2001年l2月12日,上市公司健特生物(000416)發布公告稱:
"我公司控股廣公司無錫健特藥業有限公司(公司持有51%股份)已經江蘇省科技廳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并注冊于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無錫新區。根據國家稅法的有關規定,并經無錫市地方稅務局核準,該公司2001年第四季度企業所得稅減按15%的稅率征收。此項優惠政策將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積極的影響。"也就是說,無錫健特無須再按33%的稅率繳納所得稅。"健特生物"2001年年報顯示,在該年第四季度,無錫健特按15%所得稅稅率納稅后,實現凈利潤9526萬元。據此推算,在此期間,無錫健特憑借"高新技術企業"的招牌,得以少交所得稅201
7萬元。幾乎就在同時,第二筆實惠叮當落袋。2002年1月16日,健特生物再次發布"重大事項公告",稱:
"無錫市濱湖區財政局錫濱財(2001)12號文批復,同意給予無錫健特藥業有限公司財政補貼人民幣1949.8萬元,并計入該公司'補貼收入'科目。"
2002年歲末,第三筆實惠再度做實。健特生物年報顯示,2002年無錫健特按15%所得稅稅率納稅后,實現凈利潤1.943億元。據此推算,該年無錫健特得以少交所得稅4114萬元。幾乎是在同時,第四筆實惠如期而至。2003年1月16日,健特生物發布公告稱:
"根據無錫市關于政府性扶持資金管理的有關精神,無錫市濱湖區財政局批復同意給予無錫健特藥業有限公司財政補貼2702,218萬元,并計人該公司'財政補貼收入'科目,由該公司享有和支配。"撇開"優惠稅率"題材和"財政補貼"題材屢屢帶來的巨大股市收益不談,僅以上四筆合計,無錫健特獲益于"高新技術企業"招牌的直接收益高達1.0782億元。
四筆真金白銀的實惠,筆筆都與"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直接相關。然而,無錫健特金晃晃的"高新技術企業"招牌,是否經得起推敲呢?
可疑的金字招牌
時至2004年5月,上海健特已與無錫健特沒有任何資產關系,但是當無錫健特面臨"高新技術企業"的質疑時,卻是由上海健特來出面回應的。
上海健特的解釋是:根據規定,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必須具備兩 個條件,一是擁有高新
技術產品;二是高新技術產品的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70%以上。無錫健特在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時,是以2000年l-12月的銷售收入做為基數,當時,腦白金的銷量還很小,而且無錫健特的出廠價很低,腦白金在無錫健特2000年總銷售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還非常小。而當時無錫健特已擁有雙達芬膠囊、雙達林膠囊、比奇爾口嚼片三個省級高新技術產品,這三個藥品在無錫健特2000年總銷售收入中占7
0%以上。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在無錫健特出示的一份資料中,2000年"雙達芬"產值為600萬,"雙達林"為1200萬元,"比奇爾"為2300萬元,三項總計為4
1
00萬元,而無錫健特當年的總銷售收入為9520萬元,三個藥品所占總銷售收入比例僅為43%。遠未達到70%的硬杠杠。進一步的證據顯示,無錫健特申報并通過"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的"比奇爾"、"雙達林"兩個藥品也有問題。
北京博泰康寧醫藥公司(原名北京雙優醫藥科技發展中心)指證,"比奇爾'是原"無錫華弘"受"北京雙優"委托、協議加工的產品。北京雙優擁有"比奇爾"的知識產權。而按照無錫市科技局高新技術產業處處長濮和平的說法,企業申報的高新技術產品必須擁有清晰的知識產權,不能引起知識產權方面的糾紛。她特別強調:"你總不能偷人家東西來申報,是吧!"江蘇省藥監局的資料檢索顯示,無錫健特報批的"雙達林",藥品名稱是"雙撲偽麻顆粒",劑型是"顆粒劑"。而無錫健特通過了"高新技術產品"認證的"雙達林",藥品名卻是"雙撲偽麻膠囊"。江蘇省藥監局藥品注冊處的孔祥森表示,國家對藥品生產的管理極為嚴格,藥品"批準文號"確定的是什么劑型,就只能生產什么劑型。如果有廠家報批的藥號是"顆粒劑",實際生產的是"膠囊",應以生產假藥論處。
疑局在延續
如果說2001年無錫健特的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存在疑問的話,那么在隨后的幾年中,這種疑問并沒有完全消除。
2001年,無錫健特年銷售收入為2.96億元,其中第四季度的腦白金銷售收入為1.36億元,也就是說,并不是"高新技術產品"的腦白金,已占到無錫健特該年全年銷售收入的45.9%。2002年,無錫健特全年銷售收入為5億元,而上半年的腦白金銷售收入即達2。3億元,占全年總收入的46%。
2003年,無錫健特全年腦白金銷售收入至少在3.5億元以上,所占全年總收入比重至少在50%以上。
顯而易見,腦白金的超高比例的銷售,使原有3種高新藥物占無錫健特的銷售比例銳減。不過令人驚訝的是,無錫健特卻于2003年12月順利通過復核,被再次認定為"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由上海健特出面做出的解釋是:在2002年,腦白金已被認定為"青島市高新技術產品",黃金搭檔已被定為"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因此無錫健特于2003年底、經復核認定為"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順理成章。然而翻開《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復核調查表》,"填表說明"明確界定:"高新技術產品,指經省科技廳認定的高新技術產品"。主產腦白金的無錫健特,何以憑借一紙"市級高新技術產品"認定,通過了江蘇省科技廳的復核?謎底遠未解開,但由于通過了這次復核,2003年無錫健特得以繼續執行l5%的所得稅優惠稅率,該年無錫健特實現凈利潤2。015億元。然而這一次,捧回的招牌卻已變得無足輕重了一一因為無錫健特已打通了更為便捷的優惠之門。2003年3月3日,無錫健特同一位名叫BinYuan的美籍華人共同出資組建中外合作企業--無錫生物(無錫健特生物工程公司),注冊資本200萬美元,其中無錫健特以現有部分設備出資150萬美元,
BinYuan先生出資50萬美元。根據雙方合同約定,BinYuan先生只收取年固定收益。公告稱:無錫生物"主要生產非藥類維生素片、腦白金膠囊、口服液等,該公司的組建是對雙方優勢資源的整合,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和管理技術,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加強產品優勢和競爭優勢"。末了,沒忘點題:"該公司還將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對公司的發展極為有剩。'
這里的國家稅收優惠政策是指:外商投資企業(含中外合資和合作企業)可享受"免二減三"的所得稅征收政策--自獲利年度起頭兩年所得稅全免,后三年減半征收。也就是說,作為惟一合法的腦白金生產企業,如果無錫健特將其腦白金總產量中的一部分,切割出來,交由新成立的無錫生物去完成,再轉賣給無錫健特,那么,由無錫生物生產的那一部分腦白金,將無須再交一分錢的企業所得稅。青健生物的年報顯示,其"合并利潤表"是由各子公司相同項目的數據逐項匯總而成,也就是說,無錫健特實際繳納的所得稅金額,必然包含在青健生物"合并利潤表/所得稅"一項的總額中。事實上,2003年健特生物的利潤總額為1.777億元,僅比2002年減少了4320萬元,但所得稅納稅金額卻由2002年的3692萬元,銳減為393萬元,所得稅納稅金額狂縮90%!其中玄機,健特生物年報說得明白:"本公司所得稅2003年較2002年變動較大,主要原因是:(l)本公司為技術改造而進行國產設備投資抵免所得稅303萬元;(2)無錫生物系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所得稅享受二免三減半稅收優惠。"問題是,執行15%稅率的無錫健特,究竟是以何種方式,把由它掌控的腦白金價值鏈上的絕大部分利潤,轉由執行"零"稅率的無錫生物去實現呢?目前披露的資料尚無法破解這一謎團。
"冒險的代價"
從目前的事實來看,201年至今,無錫健特享有了它本不應享有的稅收優惠及財政補貼至少在!億元以上。
查閱《刑法》、《稅收征管法》、《江蘇省發展高新技術條例》、《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實施細則》、《申報表》、《復核表》六個相關法律、文件發現,《刑法》與《稅收征管法》均未對這種行為作出規定。與之相關的最重處罰規定見于《江蘇省發展高新技術條例》第40條:"對弄虛作假,騙取高新技術企業證書的,由認定部門撤消認定,收繳其高新技術企業證書,會同有關部門追回其已享受的有關優惠,視情節輕重對該企業處以2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對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責任人員,由上級主管部門或者其所在單位給予行政處分。"也許正是這種制度環境,使得一些人為了獲得稅收的優惠而打著高新技術企業的幌子,成為無所忌憚的做假者。(記者
周國洪)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