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7月29日電
暑假里,河北省館陶縣永樂小尾寒羊養殖場迎來了一支特別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小分隊。這些隊員都有雙重身份:既是大學生,又是館陶當地農民;隊員之一姚善樂同學還是這家有400多只羊的養殖場的場主。
這是河北農業大學“一村一名大學生”暑期回鄉社會實踐服務團館陶小分隊。幾年前,高
考落榜的姚善樂和哥哥姚永在村里辦起了養殖場,因沒有技術,他不但沒賺到錢反而虧損3萬多元。2003年,河北農業大學招收為縣、鄉、村定向培養的“一村一名大學生”學員,姚善樂被錄取了,他決心好好學習養殖技術,回來后大干一場。
今年暑假,學校組織回鄉社會實踐服務團,姚善樂和自己的老師、同學來到館陶送科技下鄉。在永樂小尾寒羊養殖場,畜牧專家曹玉鳳教授帶領同學們考察后發現,因養殖密度太大,易造成疫病。根據曹老師提出的建議,姚善樂把養殖場容納不下的羊疏散到農戶家里飼養,并與村民簽訂了互惠互利的合約,既解決了養殖場場地不足的問題,還帶動了全村的養殖業發展。
河北農大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張春雨介紹,這個學院的“一村一名大學生”學員中既有像姚善樂這樣的科技示范戶,也有帶著公章上學的在任“村官”,他們入學時不遷戶口,畢業后要回鄉服務。
張春雨說,“三下鄉”是課堂之外極好的學習實踐機會,今年暑假他們組織了12支回鄉小分隊,分赴張家口、保定、邯鄲等地,通過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使同學們重新認識農村,增強“一村一名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意識,以實際行動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特約編輯:方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