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合肥8月7日電 淮河部分支流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使沿途各地藏污閘門被迫打開。記者日前采訪中目睹了史無前例的一幕:5億多噸高指標污水,形成150多公里長的污水帶,“掃蕩”淮河中下游。同時,淮河治污“十年之丑”頓時暴露無遺! 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1994年
由國務院牽頭,涉及1.8億人口,歷時十年。投入數百億元。我國第一部流域性治污法規、第一部流域治污規劃,都因淮河而誕生。7月16日到20日,支流沙潁河、渦河等上游降下暴雨,洪水頂托使原本藏于各種閘門之后的污染物被集中下泄,擁塞淮河干流三分之一河道。淮河水利委員會和環境監測部門監測發現,污水先頭部隊氨氮超標10到60倍。隨后是工業污染和其它污染。水體總量達5.4億噸,污水所到之處,魚蝦絕跡。蚌埠等沿淮城市自來水廠被迫停車。 本次污水團仍以工業污染物為主。浩淼的洪澤湖上,綠色水藻長出一層。7月26日,經數十億立方米湖水稀釋后進入長江水道,仍使未經意的漁民手腳潰爛。工業污染源治理是淮河治污重點,10年成效如何?記者看到環保、水利部門竟是截然相反的數據:主要污染物COD國家環保總局統計為70萬噸,10年降低了約50%,“逐年下降”;而隸屬水利部的淮河水資源管理局測定2003年排放量123萬噸,“快速反彈”,接近治理前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