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山東省用電量屢創新高,幾個城市鬧起“電荒”,其中青島、煙臺、濰坊三城市被迫限電,省城日用電量也節節攀升,電網一直處于高負荷狀態。但記者了解到,在當前用電緊張時期,省城的城建工程在節約電能方面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
路燈應以需要為準
記者從濟南市路燈管理處了解到,目前,已經通車的經十路東段(燕山立交—八一立交)每天晚上7:00開始亮燈,次日早晨5:00熄燈,在10個小時的亮燈時間里,每個燈桿需要耗電10度左右,總共294棵燈桿一夜耗電在2900度左右。而在凌晨1:00—5:00的一段時間,經十路的車流量相對很少,但路燈的亮度卻絲毫不減。像經十東路等其他主要干道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凌晨時分道路上見不到幾輛車,而一眼望不到邊的路燈卻一直大亮著。
濟南市市政設計院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平衡電力緊張與亮化工程之間的關系,必須首先以節能為主,照明應實事求是地從功能需要出發,主要通行道路不亮顯然不行,需要照明的路段和時段必須照亮。但是,像經十路、經十東路在車輛行人稀少的時段,最好考慮熄滅一部分路燈,或通過控制燈泡來減少亮度,達到維持照明基本功能即可,否則在當前的用電緊張時期,如此亮燈確實讓人心疼。
景觀燈應以實用為本
比起經十路的路燈來,省城一些地方設置的景觀燈耗電量更大,像護城河、泉城廣場、槐苑廣場等幾大廣場的不少照明燈價格不菲,一般在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有些進口燈高達十幾萬元。這些構造繁瑣的燈具如“葡萄串”,一亮起來便需要耗費大量的電能,可讓這一大串燈泡亮起來,對能源和環境都將造成一定負荷。記者發現,為了裝飾景觀需要,省城一些沒有行人又不是商業區的地方也安上了“葡萄串”,一個燈柱上最少要裝幾十個燈泡;有的街道晚上七八點就沒有行人了,可是“葡萄串”整夜都是亮堂堂的,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對這種現象,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主任呂斌教授認為,裝飾性燈光應符合“美”的功能,體現一種文化修養和文化氛圍,同時也要考慮自己的財力和資源狀況,單純追求氣派必將破壞城市的和諧。亮化工程的關鍵是“度”的問題,對景觀、裝飾意義上的照明,必須把握合適的時間和空間。但是有很多空間不需要這樣,如生活區,沒人的地方,超越了實際需求和經濟實力去“亮起來”的做法很不足取。所以,景觀亮化應該堅持以實用為本,開啟一些路燈照明即可;重要的標志性建筑和景觀,也只需在節假日或重大活動時開啟。
城市建筑不應追求唯美
目前,省城一批正在建設中的建筑工程,玻璃幕墻被大量采用,雖然造型夠美了,但炎熱時節烈日直曬,為提供一片陰涼,建筑物內的空調需要耗費比普通建筑更多的電能。大量“唯美”的玻璃幕墻建筑的使用,勢必給城市帶來嚴重的“熱島效應”。
日前,同濟大學教授徐吉浣發表文章指出:“《建筑法》規定我國建筑方針是實用、經濟、美觀,而現在有的地方實際上是美觀第一,經濟第二,實用第三。”法律規定的建筑方針不應被顛倒,但唯美的建筑容易得到有關部門的批準,因為形象好看。因此,徐吉浣呼吁設計師們研究一下:“城市建筑應當怎么體現科學發展觀?”
徐吉浣說:“唯美就是只強調建筑物外觀造型的新奇、美觀,而不考慮城市為這外觀的新奇、美觀要付出什么樣的代價。尤其在當前用電緊張的炎熱時期,節約電能應在建筑設計中充分考慮。她分析說,一個城市盛夏的高峰用電量與春秋天的高峰用電量的季節差額,基本上就是建筑物的空調用電。設想一下,如果建筑物能提高50%的節能效率,幾百萬千瓦的電能就可以“省”出來,城市的用電缺口將會獲得極大彌補。(記者尹玉濤)
責任編輯:屠筱茵